我们从数字来解释一下,中国从60年代的4%的增长到70年代的6%,到2000年的10%增长,这个增长中到底有多少是由劳动力贡献构成的?社会科学院的一个学者预测,其中增长率的贡献大概会有27%左右的人口红利,换句话说,如果人口红利结束,这2%的增长就会失去,也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由10.5%下降到8.5%—9%之间,当然我们仅仅是考虑人口红利的因素。
再来回顾一下日本。右边这个图是日本劳动力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值得看的有两个点,第一条红线是在80年左右,第二个红线是96年左右,中国会不会和它有同样的情况。日本GDP的增长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第一个人口红利高峰时代是在68年左右,在68年以后整个日本GDP的增长速度下了一个台阶,从50—60年代10%以上的增长下降到70年代接近5%左右的增长速度,下降幅度是很大的。当然在70年代之后,因为我们认为中国的情况和日本当时70年代的情况非常类似,但是日本在70年代人口红利接近结束的时候,劳动报酬也快速上升,这一点在前面曹仁超专家的演讲里也提到了,他提到香港人口红利的结束,他个人从1万港币上升到10万港币,日本当时劳动报酬上升了10倍,中国也会面临相同的情况。我们知道劳动红利在历史上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在过去30年10%左右的增长速度中有20%是来自于人口红利的贡献,在未来人口红利将会如何变化?年龄毕竟会随着时间的流失会慢慢增长,这是联合国的一个预测,中国的人口红利会在2010年—2015年达到一个最高点,也就是71%左右,之后会持续缓慢的回落。当然在整个预测过程中,我们觉得有几个特征值得强调,第一是老龄化,因为中国的老龄化速度是远远超过西方国家,和日本类似。第二,中国现在平均年龄是34岁,这一点也和日本当时70、80年代比较像。第三是人口结构,在未来10年间,中国劳动力结构会有一个变化,54岁以下的儿童会快速下降,包括24岁以下的青年也会快速下降,中青年劳动力包括老年的劳动力在未来中国的经济中将会快速上升,这些人的消费行为、储蓄行为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知道未来劳动力会有怎样的转变,会有怎样的影响?第一个影响是面临通货膨胀的成本方面的压力,因为中国的农村人口在96年已经开始下降了,而2008年以来,农村劳动力的重大机会成本也是在快速上升的。最后来看一下老年人、中青年劳动力消费结构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结构,这些人的消费习惯会是什么样的呢?一般意义上来说,没有严格的统计调查权威数据。中国的生育是在36岁,40—50岁是储蓄高峰,50岁以后孩子会结婚,会迎来第二次消费高峰,60岁以后会迎来医疗保健的需求。
我们再来看一下日本当年的经验,应该说中国现在和日本70年代年龄结构上有所类似,首先年龄占据了阶段性的高峰,平均年龄也类似,第一是经济石油危机的冲击,第二是80年代日元面临大幅度的升值。从日本的情况来说,日本在70年代也开始做自己的结构调整,表现比较好的一般是机械,运输机械、电子机械和精密机械,可以替代劳动力的行业。而整个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是基本不变的,服务业占的比重快速上升。从日本股票市场来看,制造业上表现比较好的运输设备、电信机械、出口服务,主要和人口服务的变化密切相关。最后说一下人口变化和资本市场的影响,虽然说中国劳动力在未来两年内劳动力比重占总人口的比重还在高位,应该说劳动力的因素对中国的经济构成持续的压力,还有就是中年人口占比上升所关注的消费比,特别是一些品牌消费比的行业。当然我们认为低端的制造业会面临负面的冲击,包括纺织、建筑工程行业。应该说从整个市场布置来看,从今年4月份以来这个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了,包括医药、消费类的行业,我们相信对于这些行业来说,30倍可能是它长期的底线,但是对于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来说,这是它们布置的上线。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整篇演讲的核心思路。我主要谈了经济增长中的其中一个因素主要是人口,没有牵扯其他的因素,如果再牵扯其他的因素,我们相信从长期角度来说,技术进步目前也处于技术革命的真空期,或者说目前没有发生影响。从8月份公布的数字来说,工业增加值是13.9,GDP大概是9%左右,这也就是我们对短期经济的一个看法。我们从短期来说,整个经济是在中期均衡水平附近的位置,我们认为市场短期内还会连续振荡走势,未来会等待这样一个弱平衡趋势的打破,这种弱平衡打破的话,会来自于政策也有可能来自于外部冲击。外部冲击大,也有可能是国际经济的变化,这可能会偏负面一些。
从短期来说,前面我们提到了80年代婴儿潮,目前处于婚育高峰期,他们的刚性需求还会维持两到三年,这之后刚性需求会下降,逐渐变成改善性需求,这些因素我们会密切关注,这是我整篇报告的核心内容。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