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肖之争”是10年前的事了,这次因方氏被袭又被媒体端了出来。肖传国在谈到他雇凶伤人的缘由时说,是方舟子的学术“打假”,致使他未入选中科院院士,故对其报复。
很多人惊异于肖作为高知,竟干出如此下三滥的事情出来,于是从肖的性格和个性中寻找原因,认为其太过自我,遇事不理性,等等。每个人都
有其性格缺陷,肖的雇凶伤人或许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我认为,不宜夸大它的作用。这件事看起来像是蓄谋已久,而不是临时冲动的产物。对一件蓄谋已久的事,是不能用性格冲动来解释的。
所以,恐怕还是要回到“方肖之争”的本质才能解开谜团。既然肖声称是方搞砸了他的院士之梦,那么,我们不妨假设,肖若是中科院院士,事情会怎样?
在国外,院士只是一种学术荣誉,不太可能或很难将这种荣誉转化成其他好处。但在中国,院士不但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待遇,与副部级比肩。副部级待遇意味着什么?至少出门有车,住200平方米以上的大房子,看病在高干病区,等等。至于院士在教学、科研、学术方面的附加价值,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院士这顶帽子还能换来许多意料不到的社会资源和实实在在的利益,更兼院士具有道德上的优势,所以,在中国,一旦当上院士,可享用终身的名誉、地位、金钱、福利,这些恐非是一个副部级官员所能得到的。
世上很少有人能抵挡得住名利的诱惑,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追求院士的头衔及附着其上的巨大利益,也非常正常。事实上,在中国这种特殊的体制和环境下,院士作为一个行业或专业中的顶尖学者——— 按照院士的本义——— 享受高一点的待遇,也无不可。问题是,既然院士是稀缺品,就应严格按照而且必须按照院士产生的程序来竞选院士。但可惜社会环境普遍不佳,现在院士的评选也不免沾染上了体制的恶习,因而弄虚作假或权力介入评选之事时有发生,以致近年来产生的一些所谓院士,名不副实,既没在学术上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贡献,道德修养似乎也欠缺,这就使得院士的整体质量有所下降。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果没有方舟子等人的持续学术打假,难保肖传国不会凭借他具极大争议性的所谓 “肖氏反射弧手术”而入选中科院院士。因为我们看到,尽管有着方舟子、其他学者包括肖的弟子,以及患者家属对“肖氏反射弧手术”有效性的质疑,“肖氏反射弧手术”还是被国内众多一流专家鉴定为 “国际先进”,肖本人也因这一“创造发明”而获得吴阶平医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多个权威奖项。
再想象一下,当上院士后的肖传国会对方的打假采取怎样的行动?更宽容还是变本加厉?恐怕是后者。理由是:肖当上院士后,“肖氏反射弧手术”的问题还照样存在,但一来“肖氏反射弧手术”的商业价值会因肖的院士身份得到更充分的挖掘,二来肖也有更多的资源、更好的手段反击方舟子。
还好,肖没当上院士,这使得我们对中国的院士体制乃至整个社会还不至于过分悲观。这就是希望所在。(邓聿文 《学习时报》副编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