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西安含光路上,一市民在超市买了几根蒜苗,一块豆腐。菜价越来越高,许多市民买菜时都“精打细算”本报记者 赵航 摄
今年前三季度,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15元,同比增长10.3%。收入是增长了,但菜价持续走高、房价居高不下、天然气涨价、电价酝酿调整……各项生活开支增长的速度似乎更快,很多市民觉得生活成本越来越高。
为此,我们记录了西安五个家庭的小账本,用确切的数字和普通人的故事,更真实地解读CPI。
花费高,孩子留在农村上学
人物档案
吴小军,32岁,水暖工,来西安打工5年
家庭收支
家庭月收入3800元,每月固定支出约2000元
“如果不考虑在西安安家,我对自己的生活挺满足。”32岁的吴小军在西安东郊一星级酒店做水暖工,每个月收入2600元,他的妻子王会侠在市内某医院当收银员,月收入1200元。王会侠所在的单位管吃管住,两口子也就省了一大笔开销。
吴小军在半坡租房住,包括水电费在内,房租共400元。每天上班,先坐公交到东二环,再坐公司的班车去单位,每个月交通费60元左右。上班期间,只要公司管饭,吴小军就一定在公司吃。因为,光早餐和晚饭,平均下来一个月就要700多元。
吴小军的孩子今年5岁了,一直放在老家由父母管着。“孩子如果在西安上学,挣的这钱哪儿够啊!”每个月吴小军给老家的父母500元,用来支付孩子的开销。
吴小军夫妇的收入加起来快4000元了,“但偶尔看病买药、朋友结婚随礼,还有家里其他零碎支出,”吴小军笑着说,“每个月最多攒2000元。”
虽然来西安打工5年了,但吴小军很少和妻子住在一起,“我在东郊,她在西郊,没办法每天都见。”只有在妻子一周一天的休息日,吴小军夫妇才能在租的房子里一起吃顿饭。
前几天,吴小军和爱人一起逛了次超市,看见鸡蛋的价钱,“感觉吃不起了。”他叹了口气很快又笑着说,“来城里打工,如果是为了挣钱,什么都可以忍,但要是为了享受生活,那肯定过得不开心。”
多攒点钱,以后“支援”儿女
人物档案
常师傅老两口,大型国企退休职工
家庭收支
家庭月收入4000元,固定支出2200元
常师傅是一家大型国企的退休职工,老伴和他是一个厂的,也退休了。退休后,两个人目前一个月的工资有4000元。
常师傅算了算,老两口每个月的必须支出在2200元左右,主要是吃饭、电话费、天然气费、水电费等,偶尔也会买衣服,但都很便宜,这个花费基本可以忽略。“不过,人年龄大了,难免有个病,这个花费很难预料。”常师傅说,比如他们老两口都有慢性病,吃药每月花费至少得200元;有时候孙子来了,还会给孙子买点小零食或衣服之类,这些支出有时也得一二百元。“现在菜、蛋、肉都涨价,一买菜就感觉什么东西都贵了。”常师傅说,对于物价上涨,他的感受主要是吃的东西贵了。
按说,月入4000元,老两口可以生活得比较轻松,可是老人顾虑多。退休后,老人想买套新房,总价20多万元,可再加上装修,一辈子的积蓄也不够,子女们给老两口凑了房钱,说不用还。但常师傅说,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也大,年轻时不计划,到时候孩子上学用钱就着急了,他和老伴盘算着多攒点钱给孩子们把钱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