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对新改造的窑洞感到新奇 本组图片由记者汤继颖摄
改造后的地窑院内小景
地窑的入口
村民希望能吸引游客带来盈利
“改成这么漂亮得花多少钱呢?”在挨个看完7个窑洞后,极其羡慕的同根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记者发现,几乎每个参观新窑洞的村民都有这样的感慨。同根才甚至断言,如果只需要一两万的话,他相信很多村民都是愿意住回窑洞的。但现实是,改造具备同样效果的窑洞,至少得七八万元。
村民愿意住回去,对张绮曼等专家而言,这才是实施这个项目的最终目的。但理想和现实总是冲突的,张绮曼也承认,费用是这个项目进行的最大障碍之一。而在著名环艺设计师、西安美院副院长郭线庐看来,传统观念占主导的观念才是最大障碍。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村民惠克明曾矛盾地说,虽然他愿意住进来,但住进来之后会有很多问题,“以前在卧室里就把饭吃了,现在还得到厨房做饭,再把饭端到餐厅去吃;以前洗完脸,洗脸水往院子随便一泼就行,现在得拿到洗手间里倒。都是个麻烦呀!”
项目负责人、西安美院环艺系主任吴昊也认为,现代生活理念和农民传统生活习惯的冲突是必然的。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矛盾会一直持续,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但如果通过这个项目能让农民意识到自觉保护生土窑洞的重要性,并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一定的民居保护示范作用,那也是一种成功。
不过保护意识同样和现实是矛盾的。在采访中,许多农民都表示,他们现在持的就是观望态度,如果在政府的主导下,这7个改造好的窑洞能吸引游客来,带来盈利,那么他们就算借钱也得把窑洞保护、开发起来甚至住回去,但如果仅仅是做成“博物馆”,对已经习惯了地面生活的人而言,还不如就把窑洞当储物间用来得合算。记者吴成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