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中国报道
平遥古城13年苦觅出路 门票收入增70倍收不抵支
http://news.hsw.cn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0-12-15 08:44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因年久失修平遥古城墙出现了裂缝。

古城人口超载近一倍

现在平遥古城内居住的多为低收入人群。记者肖欢欢

  有2700年历史的平遥古城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自从1997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平遥县就宣布,在2005年前古城内人口要迁出一半。然而,13年过去了,古城人口只迁出1.5万人,城内至今仍有3.5万居民,超出合理人口负载2万人近一倍,近年来还有反弹的趋势。

  “人口负载过重给古城内的文物保护带来的压力太大了,我们感觉每天都坐在火山口上。”平遥县文物局纪检书记阴宝宝语调沉重地说。而平遥古城管委会也指出,古城内供水、供电线路都由上世纪60年代沿用至今,这些“年迈”的基础设施早已跟不上古城旅游开发的步伐,早已不堪重负。如果城内居民不及时外迁,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然而,居民外迁问题却盘根错节。平遥新城建设、古城搬迁和改造的费用需要20多亿元,而平遥全县去年的财政收入才7.3亿元,单凭一县之力短期内根本不可能让这么多人迁出。而城内多是低收入群体,他们在城外根本买不起房子。居民外迁似乎陷入僵局。

  为缓解保护资金紧张问题,从明年3月起,平遥古城票价将从100元涨至125元。门票涨价带来的收入能让城内的居民陆续在城外安居吗?一切还是未知数。

  平遥古城无疑是一个经典的样本。

  平遥古城简介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1997年12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古城生活

  一家三口挤一张炕

  47岁的张毓民清晨一大早就蹬着自己那辆破三轮出门了。这辆三轮车实在太破,颠簸在古城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浑身都响。

  老张住在平遥古城站马道街14号,老张说,自家老屋就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成遗产了,还不值钱?外面的人都跟我这么说。”老张盘腿坐在床头,苦笑着说。

  不过,老张和老婆任淑平的生活却并未因为是城内“有房一族”而改善多少。记者放眼望去,老两口居住的这间小屋大约有15平方米,一张大炕就占去了约7平方米。灶台就紧挨着炕头,衣柜、杂物柜等依次排开,密密匝匝。一台二手彩电算是老张家最值钱的家当了。炕上却没有被子、枕头。老张说,炒菜、做饭都在房间里,油烟很容易把被子弄脏,所以白天都把被子放在衣柜里,晚上再拿出来。

  古城内至今没有供暖,冬日实在难熬。居民们多半使用的是柴火和煤,连液化气都不多。而在古城外早就通了天然气。

  聊起古城内的生活,老张有些尴尬。“我有两个小孩,大儿子今年20岁,到天津上大学去了,二女儿今年17岁,在平遥读职高。儿子上大学之前,我们一家三口挤在一张炕上睡觉。女儿则长期跟她奶奶住。” 任淑平说:“一个十几岁的大闺女,爱干净,爱漂亮,常年跟她奶奶住一间屋,这些年都是这样过来的,没办法。”

  城内多为低收入人群

  老张如今没有固定工作,平时主要干点杂工,帮别人拉煤、拉游客赚点小钱。“一个月顶多也就1500元收入,能维持一家人温饱就不错了。”老张说。而两个孩子上学,儿子一个月要八九百元生活费,女儿一学期学费也要2500元。妻子任淑平有高血压。

  老张说,古城申遗他并未从中捞到什么好处。他说,在古城内开观光电瓶车,电瓶车要自己购买,一辆车需要3万元,盘下小店面也要3万~5万元启动资金,自己没本钱。

  一堵古城墙把城内、城外分割成了两个世界。距离老张家的老屋一里路开外,就是喧闹的平遥县城。城外的世界如此精彩,为何不搬出去呢?老张说,如今县城的房价起码在2000~3000元/平方米。搬出城外,顶多是过过嘴瘾。

  从1997年申遗成功开始,平遥县委、县政府以及医院、学校等便陆续迁出。如今住在城里,生活委实不方便。古城只有西门常年开放,其他三道门平时都关闭。要是家里有小孩上学,或平时生病了需要上医院,那可就麻烦了必须跑几里路到城外。“有一次我老婆的病犯了,我硬是踩三轮,五六里路才把她送到医院。”

  城内住的人太多,三轮车、自行车、电瓶车、小汽车什么车都有,如今到了上下班时间,各类车辆往往堵在一起,把古城塞成一锅粥。

  如今城内仍有3.5万人。平遥县旅游局副局长侯世俊坦承,目前居住在古城里的居民多是低收入群体,有钱的都已经搬出城居住了。

  申遗效应

  13年门票收入增71倍

  尽管有人抱怨未能从古城申遗中得到好处,但申遗效应在平遥古城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平遥古城是当今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号称存世的“清明上河图”。申遗给这座县城带来了极为丰厚的回报,申遗后的头几年,游客数量都在60%以上的增长,旅游收入更是成倍增长。即便2005年后旅游收入增速放缓,也仍保持在20%~30%。

  平遥县旅游局副局长刘建昌对申遗效应非常满意,他列出了申遗前后对比“成绩单”: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5.6%增长到去年的46.2%;游客接待人数、门票收入、综合收入分别从1997年的5万人、125万元、125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112.66万人、8827万元和8.1亿元,三项指标分别是申遗前的22.5倍、71倍、65倍。而去年,全县财政收入才7.3亿元,实际可支配财政收入才2亿多元,古城的门票收入占财政收入的12%,而旅游业带动的综合收入甚至超过该县的财政收入。

  古城人口超载近一倍

  滚滚财源固然诱人,但古城保护问题却日益突出。如何让城内居民外迁,平遥县这些年伤透了脑筋。

  据刘建昌介绍,平遥古城总面积仅2.25平方公里。在申遗前,逼仄的古城内却居住着5万人口,人口密度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都要高出十几倍。经过专家评估,平遥古城合理人口的上限为2万人。为此,平遥县1997年宣称,为了保护古城,到2005年,古城内所有企事业单位将搬迁出城,城内人口将减少一半以上。

  是年,平遥县委、县政府率先迁出古城,至今,先后有10余所学校,10余家医疗单位、10多个企业、30多个党政机关在内的近100个单位从古城内迁往新城区。然而,13年过去了,至今仍有3.5万人,超出2万人的人口上限近1倍。也就是说,13年间仅迁出1.5万人。

  人口过载对古城意味着什么,刘建昌很清楚。他表示,第一,是给文物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古城内的房子很多是木建筑,一旦发生火灾,那就是火烧连营。”第二,就是给古城旅游管理带来压力。“很多村民为了赚钱,在家门口就摆个摊,或者把自己小屋办成一个小超市,卖点油盐酱醋之类的,完全没有章法,跟古城的风貌不搭调。”第三,城内人口数量过多,破坏古城旅游形象。给人很拥挤的感觉,自行车、小汽车、电瓶车,摩托车都在古城里穿梭,与古城幽静的形象很不相符。

  该局另外一位副局长侯世俊也介绍说,平遥古城最佳接待量是1.5万人/日,最多是2.5万人/日。申遗后,城内人口超负荷的矛盾日益凸显。

  持续了13年的“移民”运动拉锯战为何收效甚微?侯世俊说,主要因为资金缺口大。平遥新城建设、古城搬迁和改造的费用需要20多亿元,在2003年前,该县财政收入还不到2亿元,到去年也仅7.3亿元。单凭一个县的财力,不可能一下子把这么多人都搬出去。

 [1] [2] 下一页
编辑:朱羽喆
一键转帖:
 
 
  相关新闻
·山西平遥古城出现疑似UFO 呈半圆形持续40分钟   10-09-25 09:40
·山西平遥古城景区门票价格9月起涨至125元   10-09-03 13:43
·山西平遥27名听证者中24人同意古城门票涨价25%   10-07-19 15:47
·平遥古城拆迁竟成当地领导干部“摇钱树”   07-12-29 08:53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