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较上一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1月26日《新京报》)
这个数据引来了不少质疑,很多网友表示,现在工作这么难找,就业率反而比去年还高,里面是不是有水分?有很多网友描述了自己“被就业”的经历,如学校以毕业证相要挟、要求学生随便编个单位交差等,来证明由学校提供的数据之不靠谱。高就业率为学校带来招生、争取资金等种种看得见的好处,学校自然就有足够的动力在提高就业率上想尽办法。很明显,“疑似注水”的尴尬正是依赖“各高校提供数据”所造成。
如果学校利益主导的毕业生就业率果真失实的话,它将会对相关决策产生极强的误导效应,让整个社会为这个打着问号的就业率付出沉重代价。因此,我认为可以向房价统计改革学一招。有报道说,目前各地统计部门正在按照新的房价统计方案,对2011年1月份各地房价进行数据采集。新统计方案最核心的变化是数据来源——— 过去是以房地产商上报为主,这次是以网签数据(在房地产管理部门实施网上签约的数据)为主。
虽然初步的网签并不等于最终签约,但很明显,来自于房地产管理部门的网签数据,比单纯由开发商上报的数据要可信得多——— 毕竟,它多了一道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环节。开发商要想在房价数据上做手脚,网签比自报的成本要高得多,上下其手的空间也被大大压缩,房价数据离完全真实,也更近了一步。
让毕业生就业率摆脱 “学校上报”依赖,也是同理。比如可以改走“用人单位签约”这条路,当然,这个签约率的统计对象应该是大大小小的用人单位,而不是与高就业率利益攸关的学校,更应该与利益相关的教育部门完全切割。可以想象,统计各单位的签约量,要比坐等学校上报就业率麻烦得多,但为了数据的真实性,为了就业率能够给决策提供最可靠的依据,这个懒,可万万偷不得。 赵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