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雅的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 本报记者 苗波 摄
为什么朱鹮的繁殖能力低下,幼鸟的死亡率又较高?昨日,西安交大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在西安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朱鹮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通过后续研究,将有望破解朱鹮濒临灭绝的原因,对朱鹮进行进一步保护。
据介绍,“朱鹮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是由西安交大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绘制完成的。科研人员从我省洋县人工培育的一只朱鹮的血液中提取DNA并进行测序,再对DNA小片断拼接组装和注释,最终完成朱鹮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绘制。这是继鸡基因组、珍珠鸟基因组、火鸡基因组之后,世界完成的第四个鸟类基因组测序项目和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西安交大基因组学与法科学研究所所长李生斌说,朱鹮基因组碱基数量约为13.7亿个,约是人类(28亿个)基因组序列碱基数目的一半。“朱鹮濒临灭绝的主要问题是生存能力下降和幼鸟成活率低。”李生斌说,该图谱绘制完后,将有望通过后续研究,从基因角度破解朱鹮繁殖能力低下、朱鹮幼鸟的高死亡率等问题。同时,还可以进行朱鹮野生种群以及培育种群基因筛选和遗传标记研究,从而实现朱鹮疾病预警和发掘健康培育新技术。“朱鹮和白鹭在生态学上是共生的。有朱鹮的地方就一定有白鹭,但是有白鹭的地方不一定有朱鹮,这是为什么?”李生斌说,他们同时也在绘制白鹭的基因图谱,从目前的进展看,朱鹮的基因组与白鹭最为接近。通过后续研究,对两种鸟类的基因组进行比对,将使这些谜团也得到解答,从而寻求朱鹮濒临灭绝的答案。
此外,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注释动物灭绝这一生命现象、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展珍稀动植物司法鉴定奠定基础。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说,朱鹮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绘制完成,在我国鸟类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们将通过这个项目对秦岭的物种进行生物多样性的全面调查研究,在濒危动物保护、繁衍中做出贡献。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卢红曼 采写
朱鹮世界上仅有千余只
朱鹮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鸟类之一,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东部,被誉为“东方宝石”。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得朱鹮数量急剧减少。1960年第十二次国际鸟类保护会议将朱鹮列入“国际保护鸟”的名单中。
据了解,从1981年在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以来,经过30多年的拯救、保护,目前,我省朱鹮总数达到1070余只,其中,人工繁育种群400多只,野生种群600多只,分布在汉中、安康的9个县区,同时,在河南、浙江也有少量分布。此外,我国曾向日本赠送过3只朱鹮,目前已繁殖到100多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