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德政
5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认为,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显得生机盎然、活力四射、丰富多彩、昂扬向上。报道称,“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了,更有奔头了,更有动力了。”而当代中国人生活形态变化的背后有着强大的生活动力,子女发展期望位列第一,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贡献以及追求生活情趣则排在最后三位。
此结论立即引起热议。或许,社会心态就如“幸福感”一样,注定是个很难达成共识的命题。撇开争议不谈,“望子成龙成为生活首要动力”便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也很容易触动每一个社会人的心弦。
有专家不以为然,认为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中国人历来将子女看成自我乃至家族的延伸、扩展,“望子成龙”成为生活动力,本身也没有多大过错。这种解释倒也不能轻易否定。毕竟,中国人望子成龙的观念,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文化积淀。在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传统封建社会,通过自己家族中的成员“学而优则仕”来福荫家庭,泽被后人,光宗耀祖,把“宝”都压在孩子身上,曾是一个“回报率”很高的投资。且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为人父母总是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与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甚至成为父辈一代无所作为的“托词”,来掩饰自己的碌碌无为,或不满意的人生。这种无法排遣的望子成龙情结,显然不能漠视。
问题就在于,时至今日,社会早已脱离了以家族为单位的模式,按说寄希望于子女的“成龙、成凤”来光耀门庭,已经没有太大的驱动力了。但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就在于人们在工作、事业、生活中遇到种种不满,有很多希望改变的东西,但自身却充斥着无力感,于是就把希望置于加大对孩子的培养,让他们翅膀硬了能脱离环境,以免重蹈覆辙。想想看,对于缺乏互信的人际环境、对于污染日益严重却无力改变的生存环境、对于市场狂潮造就的过度物化、对于假冒食品频出“不知道吃什么”的生活环境,这种“改变却无力”的感觉不是很强烈吗?
昨日有报道称,百姓不配合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不敢花钱,说到底还是缺少花钱的“底气”。这也的确是一个重要原因,当子女教育的费用、培训、升学等成为家庭工作重点的时候,生活还能有多少“情趣”之类的动力呢?从幼儿园起就排队交赞助费、这个那个培训费;大学收费一年年看涨;工作不好找,娶妻生子成本大,还得主动“被啃老”……这些问题,都是很现实的压迫,谁家敢不认真地攒钱?我们有多少家庭不是把所有的力量积聚在“孩子”身上呢?
一个人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只有当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与社会中的位置,活得才有意义。可现在,中国的家长们几乎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耗费在对子女的培养上,而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社会作贡献”、“追求生活情趣”反而退居后位了,这种悲哀透出深深的社会焦虑,让人五味杂陈。只有借助于改革、借助于制度,让民众得以从容,得以舒展,让人人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如蓝皮书所说的那样 “人的精神状态生机盎然、活力四射、昂扬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