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还有个叫“毛人凤”的9岁孩子
“解放后,当时接手的公安局沿用了民国时期的户籍卡片,一直使用到了1951年前后。”刘峰说,目前,南京市档案馆内整理出来的户籍卡片,都是1945年~1949年期间的,粗略估计,涉及人口大约达130万—140万人左右。刘峰说,当年不管是常住人口,还是流动人口,都有户籍卡片资料,有重复登记的,也有人是“黑户”。
“有些卡片,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的原因,丢失了。但也有的就是‘黑户’。目前清理出来的卡片中,成年人基本上齐全,但5岁以下的孩子有遗漏。可能因为当时5岁以下的孩子既没上学,也还没登记户口。”
不过,在一大堆的卡片中,还是找到了一些“小朋友”们的。戏剧性的是,其中一张名为毛人凤的卡片上,贴的是一张孩子的照片,上面年龄写着9岁。“我当时心里一惊,以为是特务头子毛人凤,仔细一看,不是的。只是和毛人凤同名同姓的一个孩子而已。”
而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1949年填报时53岁,任职处所国防部,军衔是一级上将,住址是大悲巷雍园一号1区30保。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也有卡片,上面显示,当时白先勇9岁,正在上小学。右边一栏,还贴了一张白先勇的照片,圆脸,理板寸头,穿着白衬衫和小外套,看上去帅气又透着时尚气息。后来,白先勇离开南京,成了一位著名作家,如今仍然活跃在两岸文坛和曲艺界,并不止一次回过南京。
普通人“户口”
照张相当时是奢侈消费
“1945年~1949年期间的南京比较特殊,虽然是首都,但大家的生活水平很不一样。”刘峰说,当时大家的生活水平差别很大,很多人拍不起照片。因此,当时的民国户籍卡对照片不强求,可以贴也可以不贴。
南京市档案局接收整理处副处长王伟说,通过整理,他们发现大约70%左右的人都贴了一寸黑白照片。照片中,人物的表情都有点拘谨、严肃,大家都穿着当时家里比较上档次的衣服,诸如斜襟布衣……“60年前,南京街头照相馆还挺多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因此,当时人照相也比较别扭,不自然。”
没有照片的怎么办?刘峰说,从已经整理出来的卡片来看,很多人都没有照片。那怎么来辨别当时居民身份的真实度呢?没有贴照片的,在面貌特征上不会写“国字脸”“圆脸”之类的,但有专门的特征栏,有的人上面写着:左撇子、瘸腿、麻子脸、眼盲……除了“特征”外,还有双手指纹,箕用△而斗则用○表示。双手上的指纹,都是要经过认真辨别才填的,十个指头一指不落。
至于为何要标明“瘸腿”之类的信息,专家说,这可能和当时的特殊环境有关,当时抗战结束不久,一些人遭受过侵华日军的迫害,留下了身体缺陷,因此,登记的时候,身体上的缺陷也登记其中。
而双手的指纹,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只要是登记卡片都要填。其中一个叫王永华的小男孩,当时才6岁。特征栏无,但双手指纹栏,写得满满当当。上面填着,左右手的大指为斗;食指左手是斗,右手则是箕;中指左右手都是斗;无名指也都是斗;小指左右手则都为箕。60多年后,王永华又找到了自己当年的卡片,他已经回忆不起来,这十个指头上的指纹是怎么填上去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