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江堰灾后重建的新家园 《华西都市报》供图
一场吞噬近9万人的8级地震过后,把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破碎山河重整为安居乐业的家园,需要多久?
抚平千万颗心灵的创痛,从毁灭走向新生,又需要多久?
3年。
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到现在,仅仅1000多个日夜,民族守望相助的深情,举国携手、风雨同舟的力量把一场惨烈的天灾变成了新跨越的起点。
活着
笑声自信诠释幸福
或许我们无法切身体会到灾区民众那种丧失一切的痛苦,也无法完全感知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但在灾区,他们已经习惯用爽朗的笑声、自信的眼神,诠释生者的幸福。几千个失去孩子的家庭迎来新的生命。“敬礼男孩”郎铮读学前班了,“芭蕾女孩”李月迈动永不停跳的舞步……
地震后几乎一无所有的秦岚似乎重新拥有了失去的一切:她已再婚,生下一个女孩,并刚刚搬入由政府重建的新居。
秦岚居住在北川县。特大地震将北川老县城整体摧毁,也夺走了她的丈夫和7岁的女儿。
三年中,每逢春节和清明节,她便同数万北川人一起回到老县城遗址焚香烧纸,祭奠亲人。她说:“以前每次去都会痛哭一场,现在心里慢慢平淡些了。”“我会把过去的事放在心底,全心照料新的家庭。我过得好,相信他们在天上看得到。”她说。
在四川震区,许多人同秦岚一样,带着尚未愈合的伤口努力生活。三年前的地震造成8万多人遇难或失踪。而在极重灾区北川老县城,仅有不到一成家庭没有人员伤亡。
北川县心理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于2009年4月25日,该中心副主任任雪梅说,随着灾区民众组建新家庭,并陆续搬入新居,他们的生活正在逐步恢复常态。“不过,要完全弥合心灵的创伤还将经历漫长的过程。”据《新民周刊》
“最漂亮的民居,最坚固的学校,最现代的医院,最满意的群众。”满目崭新的楼房、宽敞的街道和微笑的脸庞……无论在绵竹的汉旺镇、玄郎村,汶川的映秀镇、水磨镇,还是在新北川,都是如此。
“我们喊出的口号是‘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四川绵竹市委宣传部部长罗应光表示,四川灾区的灾后重建已基本完成,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超过震前。“未来,我们的主题就是发展。”
从汶川县城的西羌文化街,到映秀镇的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再到水磨镇的禅寿老街,一条很有吸引力的地震带文化旅游线路已布局成型,汶川创造了“灾区变景区”的重建奇迹。
日前,在映秀镇,记者看到,安置房都是上下两层,上面居住,下面是门脸房用来做生意。随着全国各地参观旅游者的到来,居民生意越来越好。
汶川水磨镇,地震前聚集了水泥厂、工业硅厂、碳素厂等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汶川县委常委、县总工会主席郭素梅说,当时“到处是烟囱,浓烟滚滚,早上抹过的桌子,到中午又积了一层灰”。
地震后,水磨镇重建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家园,还有他们的明天。
在镇上的西羌汇,记者看到了一张温家宝总理在禅寿街道戏台广场与佛山援建者的合影,细心人可以发现,照片上只有温总理穿着一双旅游鞋。“总理是故意的,他说要做第一个到水磨来旅游的人。”解说员说。
如今的水磨镇山清水秀,旅游业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
由特殊党费援建的新镇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大街上吆喝和拉客的现象几乎未见,更多镇民只在自家店里默默坐等着游客上门。
这并不影响游客的热情。甚至由于生意太好,许多饭店不得不把桌子摆到了大街上,颇有些吃“流水席”的阵势。
在水磨镇的老街上,一位店铺老板告诉记者,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他这个月的收入预计比上个月多3倍。据悉,水磨镇平日的游客在五六千,周末达到一两万。而今年春节期间水磨镇就已接待游客20多万人。
去年的“512”两周年之际,联合国为水磨镇颁发了“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奖牌,并被评为国家级4A景区。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