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是有逻辑的
人物周刊:有人说听不懂您对犯罪嫌疑人提的问题,您的问题一般包括哪些?
李玫瑾:很多,比如父母在多大岁数时生的你、6岁之前谁带你、你6岁前和谁一起睡觉、上学时候什么表现、是否被老师找过家长、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父母唠叨最多的话等等,问这些问题是因为心理发展是有逻辑性的,你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就知道他的现在。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点,一个刺激。换句话讲,外部刺激只是导火索,而心理存有的问题才是炸药。心理健康的人开车碰人,他不会轻易地杀人。所以,心理存有的问题才值得关注。问题在于,心理存有的问题往往不是即刻形成的。人的问题无论发生在什么年龄点,其原因都可以追溯至之前,甚至早年,而早年的问题都可归结于家庭抚育出了问题。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行为的发生原理、研究预防犯罪的关键点、研究侦查犯罪的应用,其实都是在研究人生的全部,了解人生经历的困惑和插曲,了解人性的弱点。
我曾经告诉新华社写内参的记者,现在那么多杀亲和杀童案件,不是因为社会矛盾,而是因为情感异常,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往往体现在信访、体现在群体性事件上,但不体现在杀孩子上。凡选择杀孩子的人大多情感上出了严重的问题。这类犯罪人情感异常的背后几乎都有家庭问题和生理问题。所以,抚养人的抚养和教育过程中,爱的过度和爱的匮乏都会形成异常心理,前者酿就无耻,后者磨砺冷酷。
人物周刊:如何让罪犯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李玫瑾:真诚。我面对犯罪人的时候会告诉他们,今天我跟你聊天,不能减轻你的任何罪责,一个人做了坏事就要自己敢当,对你的惩罚你一定要去承受。我接触到的很多都是死刑犯,人生下来都不是恶的,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错了,我会问他们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发现自己是从哪里开始错的,一方面让你自己知道,另外一方面让别人不要犯和你同样的错误。
人物周刊:有没有犯人的回答让您印象深刻?
李玫瑾:有很多。“一辈子选择什么都可以,不要选择犯罪,”这是去年佛山的成瑞龙对我讲的。还有一个作案十多年的系列扎刀杀人案的罪犯告诉我,当他自己的女儿长大时他才明白了,“养大一个孩子不容易,可是自己让别人几分钟就没了”。
人物周刊:南平杀童案后,您为何说对犯罪嫌疑人的过分研究和舆论关注的泛滥可能是在扩大恐怖?
李玫瑾:这个案件很特殊,第一是街面案件,容易传染;第二,从中医到心理学都知道,春天是人最躁动的时候,也是精神病的高发期,大幅渲染街面犯罪很容易诱发同类犯罪;第三,这类案件防范特别难,但是恐怖效果特别大,让很多人有不安全感。后来媒体还是做了深度报道,结果,广西合浦、广东雷州、江苏泰兴、山东潍坊、陕西南郑接连发生了一系列类似案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