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江苏、北京等地部分银行上调了首套房的首付款比例。对此,银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杨少俊表示,各商业银行可以在满足最低要求的前提下,自主决定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这意味着,商业银行自主调节首套房贷政策的做法得到了公开许可。
客观而言,当下商业银行收紧首套房贷政策是其在商言商的本能反应,本无可厚非。但现在的问题是,贷款门槛的提高无疑将大批首次置业者阻隔在门外,而这显然不是楼市政策的本意所在,行政部门有责任保护楼市刚性需求不受“误伤”之痛。
今年以来,在高通胀预期的压力之下,货币政策接连收紧。大中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1%的高位,也即银行在吸收100元存款之后,要上交21元给央行,仅剩下79元可用于放贷。由此,贷款额度紧张的商业银行提升了议价幅度,并利用楼市调控的氛围,不加区别地抬高了房贷申请条件。时下,部分商业银行已经明确首套房首付比例提升至5成。而在南京,光大、中信等银行甚至已经暂停受理首套房贷的申请。
历史经验表明,刚性需求所能够容忍的等待时间长度在半年左右,地产成交量在萎缩半年之后往往就会在刚需带领下出现一个放量高峰。本轮楼市调控历经去年4月“新国十条”的加码至今,无论打击举措还是力度皆用到了极致,彰显了主管部门打击高房价的坚定决心。但现已一年有余的调控期,早已超越了自住购房者的忍耐时限,在投机客举棋不定之际,刚需则成为入市主力军。此时此刻,如若银行因规避房价下跌风险、放贷资金稀缺等因素而提高首套房贷申请门槛,大批自住购房者则会因贷款成本高昂而失去买房机会。
调控政策的初衷是“有保有压”,即必须要强调针对性,既要精确打击投机需求,又一定要尊重包容刚性需求。唯有如此,商品房才能从投资品属性中抽离,更多表现出消费品属性。在楼市调控大棒之下,如果刚需被各种因素所误伤,那么极有可能导致调控政策的满盘皆输。虽然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追求“低风险、高收益”并无不妥之处,但经由这一放贷窗口,楼市调控政策却在执行中发生了扭曲,大批楼市刚需承担了银根收紧的重压。这显然与调控政策的指向不相吻合。
弥合银行商业诉求与楼市民生保障之间的偏差,行政部门当及时做出应对之举。时下,各地保障房建设进程已有所加快,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需求将得到更多政策扶持。然而,保障房从规划到真正入市需要一定时滞,其稳定楼市的基石作用难以立竿见影地发挥出来。对于首套房贷门槛提高等突发性问题,主管部门可以通过限制首套房贷首付比例及利率上浮的上限、设立自住购房贷款担保专项基金、在银行考核中加入首套房贷发放比例项等举措,提高银行发放首套住房贷款的积极性,以此引导商业银行的经营选择与政策初衷相吻合。(马红漫 经济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