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在中国读书界算不上一本畅销期刊,但在喜欢它的读者中却有很崇高的地位。这本自2006年开始出版的MOOK(以图书形式出版的期刊)读物,至今已刊行30多期,在中国读书界已经建立了独特的品牌效应。这本读物由一个叫张立宪 (老六)的读书人一人包揽了从组稿、编辑到下厂印制、发行的全部生产流程,在中国出版业的传统体制之外创造出了令人敬仰的独特的经营模式。
据最新一期《南方周末》报道,《读库》的品牌效应建立起来以后,无孔不入的资本开始对它产生兴趣,有机构向张立宪表示了收购意向,也有朋友表示愿意包装 《读库》上市。收购、上市,这意味着张立宪将获得大把的财富收入,从此跻身于富豪排行榜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面对这些诱惑,张立宪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理由是,一旦被收购,一旦上市,反倒失去了“不发展的自由”。
“不发展的自由”,在从官方到民间都在为发展而绞尽脑汁的当下社会,显得很是另类,按照我们已经用惯了的思维,甚至可以给张立宪加上一顶“不思进取”的帽子。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了张立宪对他的《读库》的坚持,我们就必须承认,张立宪的“不发展”,比起那种在浮躁心态驱使下出现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更为珍贵的品质。张立宪在传媒出版业先后干过校对、夜班编辑、责任编辑、策划编辑、主编,直到现在所从事的出版人,他心中的理想是做出让自己满意的书。他对《读库》的约稿要求是不遗余力、不计成本、不留遗憾,时间服从质量。显然,他的这个“三不主义”和“时间服从质量”的理念与资本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可以设想一下,假如《读库》被收购甚至上市了,雄厚的金钱必然会驱使着主人将《读库》已经建立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期望着要赚更多的钱,到这个时候,《读库》只是主人追逐金钱的一个道具。张立宪这种似乎不符合市场原则的理念终将被抛弃,《读库》很可能在短时间里铺天盖地地涌向市场,但是,它现有的品质也在资本的压力下被消解,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张立宪富了,但是《读库》没有了,即使它继续存在,也不是现在的读者喜爱的那个《读库》了。
其实,张立宪所坚守的“不发展”,给我们的启迪远远溢出了他的这本《读库》和他所在的图书出版业。当下的中国,“发展”在有些地方成了唯一的目标,政府官员焦虑于GDP的上升,为了一个百分点用尽社会资源,有时甚至不惜挤压民生幸福;企业CEO焦虑于在市场竞争中打败对手,以至“狼图腾”成为企业员工的生存法则;平头百姓也焦虑于要让自己的财富增长 “跑过CPI”,着迷于一切可以赢钱的市场。但是,在这种万众一心的“发展”的口号激励之下,个人的身心自由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为了“发展”,我们的工作不再美丽,为了“发展”,我们放逐了人的尊严。
张立宪是幸福的,他因为这本《读库》而保持了作为一个人的成就感。他坚守的“不发展的自由”,即使他自己能够长久拥有这种成就感,也给围聚在他身边的读者带来了一份阅读的长久快乐。可惜的是,坚持“不发展的自由”的张立宪已经成为稀有动物,在一个“资本为王”的社会里,我们已经被动地乘上了“发展”的快车,就像身不由己地坐上了风驰电掣的高铁列车一样,我们日行千里,直奔目的地,但是我们已经欣赏不到沿途的美丽风景。(周俊生 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