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是国家经济主体的巨无霸,是属于全民和国家的庞大家业,它从出生起就天然地带有浓厚的公共色彩,所有权属于全体国民、终极目的是为全体国民谋福利——— 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央企颠扑不破的生命规律。任何背离这一规律的行为,都应受到监管者毫不留情的矫治,毕竟,有些底线是不容突破的,一旦突破或者
屡屡突破,就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日前,审计署披露了17家央企存在的多项违规问题,作为“监护人”的国资委表态:将规范职务消费、加强薪酬福利管理,并增强透明度,欢迎监督。
央企对国家、全民的贡献自不必说,正是由于央企与国民、与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再微小的问题也值得小题大作,再常见的弊病也应当施以重药。此次披露的到底是央企们的哪些问题?有滥发奖金、补贴,有不代扣职工工资个税,违规为员工购买商业保险,超额分红,滥发购物卡、旅游费,垫资买房……一言以蔽之,就是“央企们大把大把地给自己人花钱,毫无顾忌地借垄断自肥”。这不是央企第一轮被普遍曝出“丑闻”,从中石化的天价酒,再到纷纷跨越雷池跑马圈地争做地王,央企昔日的光辉形象,随着公众和舆论的不断质疑而渐渐滑落。
说到底,都是“钱”惹的祸。无论效益、贡献是否足够大,央企高管们却常常拿着与普通员工天壤之别的收入;无论各行业差距有多大,央企们却毫不忌讳地分食本质上属于全民的红利;无论自身是否盈利丰厚还是亏损严重,各类职务消费却常常是居高不下。即使从微观而言,央企以及它下面叠屋架床般的公司网,都常常形成一个个远离监督的“独立王国”,一把手可以一掷千金购买天价酒,一把手可以一次受贿上亿。
由于央企占尽了政策的诸多特权,比如红利可以少缴或不缴,大量利润留在了企业内部,这部分本应主要属于公帑的财富,必须受到最严格的监督,必须让它的每一分钱都实实在在落在企业发展、公共利益方面,而不能变相成为一部分企业高管的“提款机”,带着公帑去“私奔”。
扎紧和看好央企的钱袋子,重要性自不必说,就算可操作性,也远比政府的钱袋子容易。一来富有悠久改革传统,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内容;二来阻力小,不仅会得到企业大部分人和民众的广泛支持,也容易得到公权的支持;三是操作相对简单,不涉及国家宪法架构,更多是技术层面的一些设计。因此,在政府财政预算公开、公共预算民主监督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让央企的预算完全公开、让央企的预算民主监督尽快建立和完善,时不我待。
只有把央企的钱袋子看住了,让每一个滥用公帑的高管随时都可能因为严格的监督而落马,央企才能因为制度的正义而真正向民众期待的方向迈出坚实的一大步,毕竟,正义不仅体现在大规模创造财富上,更在于这些财富能为其母体的垄断做出适当补偿、能为公共利益服务、能公正平等地得以合理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