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4日电
题:自嘲“悲催族”,奋斗“在路上”——网传北上广“悲催族”案例调查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郑天虹、卢国强、周蕊
近日,在天涯杂谈上,有网友用“悲催”一词形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在一篇名为“物价猛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惊现悲催哥”的网帖中,描述了游走在“北上广”大城市所谓“悲催族”的“囧境”——都市“待不住”家乡也“回不去”,处于一种煎熬的状态。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分赴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零距离接触了一些自嘲为“悲催族”的年轻人后发现,实际上这是一群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奋斗族”,对暂时生活状态的一些抱怨,丝毫掩盖不了他们奋斗“在路上”的勇气……
【核心网事】唏嘘高物价和低工资 都市年轻人自嘲为“悲催哥”
“悲催”是当前的网络红词,字面意思是悲惨得催人泪下。上海一位网民不久前在天涯杂谈上发表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惊现悲催哥”的帖子。网帖中说,一个来自江西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悲催哥”,在上海谋生艰难,拿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工资,每月1120元,低于上海一般工薪阶层月收入约2000元的标准。
然而不断上涨的物价在这位“悲催哥”感到“生活在上海真憋屈”:房租上涨,郊区二室一厅毛坯房一年间从月租2000元涨到3000元,一套房间被隔成了好几个小间转租,一个洗手间七八个人共用。物价上涨,生活费也不够用,一日三餐每个月花费明显偏多。
网帖说,没车没房没人看得上,结婚遥遥无期。当有了回老家江西赣州的念头时,发现二线城市的生活成本也不低了,而且工资只有上海的一半,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在老家也一样。
但是,在希望和失望中奋斗不息的“悲催哥”,仍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守在大城市。
上海“悲催哥”的网帖引起了许多网民的共鸣。网民“铮铮哥们”说:“楼主真是说出了刚毕业大学生的悲催啊!”网民“的士歌”说,悲催哥啊悲催哥,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样的命运,一起创业吧,80后的时代来了!
【记者调查】“悲催族”:为理想而艰难打拼在一线城市
针对网曝“北上广悲催族”的现实状况,“中国网事”记者分赴北京、上海、广州进行了实地调查。
——广州:怀揣梦想,“悲催”不“悲观”
“阿东”两年前在广州某高校物流专业大专毕业。一直有大都市情结的他,希望通过打拼在广州站稳脚跟。“阿东”先后在广州换了三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推销保健品的,月收入约1000元。后来先后跳了两家物流公司,收入基本靠业务提成,平均每月2000元左右。
为了节约生活成本,“阿东”最早租住的是广州最便宜的城中村农民房,里面全是“握手楼”,楼与楼间的距离窄到两户人家隔着窗户可以握手。“阿东”住在农民房的顶层,房租每月400元,四五个人合租两室一厅,没有空调,夏季最热的时候靠在地上浇水降温。
“阿东”说,城中村环境很脏,路是黑的,经常看见老鼠,治安不好,朋友住的地方被撬过两次门。
“别人是朝九晚五,我是‘朝七晚七’。”工作之余,“阿东”利用业余时间自考了物流专业的本科文凭。
“现在物价上涨得很厉害,没有存款,买房、结婚什么的根本还不敢想”。“阿东”说。即便如此,他也暂时没有回家乡韶关新丰县的打算。“我看准了物流这一行,广州机会比较多,家里机会少,我相信在这一行坚持三五年必然有收获,我也相信凭自己的努力可以留在广州。”
——北京:用辛苦奋斗,图扎根安居
29岁的“黑匹诺”来自山东。2006年在吉林大学毕业后来北京加入北大考研族。“自从出门读书,与老家的环境已经有将近10年的脱节,生活习惯、生活观念都不再适应。老家毕竟不如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没有更好的机会。我们就是类似在城市和农村间的夹心人,是夹缝中间的状态。”
“黑匹诺”目前在一家行业类杂志做编辑。今年初开始,他和女朋友在北京南二环附近陶然亭一带的老旧小区租了一套房子。他说:“房租每月2500元,因为是老旧小区,物业费便宜。可现在菜市场的菜价也涨起来了,进一趟超市就得花一笔钱,压力有点大啊。”
“黑匹诺”的女朋友每月收入3000元,而他除了编辑工作外,还经常接一些外快。在有兼职可做的情况下,他和女友的月收入能达到1万元。
“攒钱就是为了买房,房子是最大的负担。”“黑匹诺”说:“买不起中心城区的,我打算在南六环买。真希望房价能降下来,同时国家给年轻人一些适当的优惠购房政策,实现我们安居乐业的梦想。或许国家大力推进的保障房建设能给我们希望。”
——上海:职业发展前景宽,追梦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