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年间,以“中国科威特”形象示人的榆林市以GDP年均18%、财政收入年均42.95%的速度创造出举世瞩目的“陕北速度”。而鲜为人知的是,除具有天生资源禀赋之外,陕西省政府特殊支持性政策功不可没。
这些政策统称为“榆林27条”——以放权、让利为核心,既包括大量省级审批权的下放和程序简化,亦涵盖相关税、费分配的大幅度向地市倾斜。如今,这些特殊政策正面临到期,陕西省高层官员说,近期拟对当初榆林各项发展目标是否实现进行对照检查,以决定这些政策是否延续、如何延续。
“榆林27条”已经帮助陕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按照陕西省政府的要求,未来陕北仍需“持续跨越”。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委员张宝通说,应该对陕北地区在政策上继续支持,“陕西必须要形成西安——榆林双核结构,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强省”。
在地方官员看来,延续支持性政策已无悬念,不过,速度之外也增加了新的考量,“未来相关政策将根据新形势进行修正,进一步理顺分配,使能源财富真正体现向地市、民众倾斜”。
榆林27条
被沙漠围绕的榆林市已经因其迅速积累的财富而广为人知。这一资源明星城市除拥有大量煤炭、石油等资源禀赋外,在过去数年间实质上已成为陕西省的政策“特区”。
在最近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座谈会上,榆林市首次提出,请求解决2012年《促进榆林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到期后希望继续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的问题,希望“特区”能够继续“特”下去。
当时陕西省主要领导表态:“2012年以后,只要你们持续跨越发展,省上就持续大力支持。”
政策“特区”始于2008年。一位当地官员说,在2006年前后,榆林的经济水平还跟区位、资源情况差不多的鄂尔多斯大体相当,但随后几年,“人家凭借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特殊政策,凭借敢闯敢干的精神,成了中国增长最快的城市,把我们甩在了后面”。
2006年,榆林和鄂尔多斯的经济总量分别为345亿元和367亿元,基本相仿,但几年后,有榆林市的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说,“榆林已经落后鄂尔多斯有10年的差距了。”陕煤集团董事长华玮也称,“两个城市的经济差距主要是因为两个政府思想解放程度的差距。”
实际上,早在1996年,就有学者前往榆林调研时设立能源特区的设想,理由是榆林这样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地方,中央应该给予特别优惠的政策。不过当时地方官员认为,让国家单把榆林划为特区,不太现实。
虽然无法争取到中央政策,并不妨碍陕西省进行地方性的政策创新。陕西省政府在2008年年底正式提出榆林“跨越式发展”的想法,经过多次调研,2008年11月,陕西省委常委会开始专项研究榆林“跨越式发展”课题,并定位为陕西省经济的新增长极,随后,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榆林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对榆林的重视拔高到与西安相同的程度。
这些《意见》共27条,集中体现了陕西省方面对于榆林的特殊政策对待。比如“放权”环节所涉及项目审批,陕西省原则上只负责整体规划,全面下放项目审批权,实行项目备案制;在土地指标分配上,陕西省也为其建立了与GDP增长和比重相适应的土地指标分配体系,并大幅简化用地审批程序。“让利”环节则进一步表达了陕西省方面的诚意。比如说,原榆林市境内征收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分成比例为省级与市县4:6,《意见》调整为1:9;新入驻榆林的金融机构当年营业税增量全额退还;原市县上缴省级财政的15%排污费全部留市级专项使用;三年内榆林上缴中央留省的“两权价款”20%部分的一半留给榆林市。
这些特殊政策,都将于今年年底到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