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旭东
“口袋预算”即中央预算内投资,只有国家发改委拥有审批这些投资项目的权力,而相应的预算分配权也在国家发改委名下。每年财政部在编制国家预算时,会给国家发改委切出一笔投资资金,用于基本建设等领域,但编制预算时,财政部并不清楚这笔钱将用于哪些项目。而作为预算审批部门,全国人大
在批准当年预算案时,也看不到这笔钱的具体支出去向。(5月30日《经济观察报》)
“口袋”里揣着“神马”?可不是“浮云”,而是地方“跑部钱进”的动力。据报道,2008年底前,在国务院公布两年约4万亿元投资的扩内需促发展的10条措施后,国家发改委门前人头攒动,地方企业纷纷带着项目来寻求支持,或来寻找机会,希望分一杯羹。围绕2008年底前1000亿元投资的“蛋糕”切割,国家发改委所在的三里河宾馆酒店爆满,除了各地发改委、招商局官员,还有企业界人士……
原来,“口袋预算”藏着 “跑部钱进”秘籍。“时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的李金华曾在谈到对预算资金审计监督时说:“谁跑得多,部委情况了解多,就可能多获得一些拨付款。这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口袋预算”就从制度层面留下了“跑部钱进”的诱饵。
我们试图从机构上阻止“跑部钱进”。于是,“撤销数千家驻京办”的消息传来。但是如果不去除“口袋预算”的弊端,不追究“跑部钱进”中安享大量好处的相关官员的责任,就算撤销所有的驻京办,“跑部钱进”照样有市场、“有钱途”。
有专家建议,中央预算内投资分给各职能部门,预算分配权统一到财政部。其实,“口袋预算”的核心问题还是预算公开,如果预算公开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开透明、监督有力,“口袋”里装的“神马”也掩盖不了。唯有将“口袋预算”翻个底朝天,唯有铲除“跑部钱进”的体制性诱因,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