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声音
“江南无江,水乡无水”
网民“梅在海角”说,“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浩浩汤汤的洞庭水哪去了?我们再也看不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美景,真是可惜啊,让人有“不以物喜,只以景悲”的感叹!
网友“岳阳人”说,大旱导致长江中下游奇美的自然景观消失了,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千里湖光山色何时可以复还来!
“千余年岳阳楼犹在,八百年洞庭湖已干”,网友“hoho199”说,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只能出现在梦中了。江南无江,水乡无水,失去的不仅是一片风光……
破坏河湖吞吐规律致旱?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表示,三峡水库的建成运行,打破了江河湖泊原有吞吐规律,从而导致了长江中下游的旱情。高建国称,每年10月是三峡大坝蓄水期,泄流量大幅减少,而此时正值江西省枯水季节,鄱阳湖急需江水补充,但结果是,非但得不到补充,反而被长江低水位拉空。正是吞吐的紊乱让鄱阳湖及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汛时更涝、旱时更干的局面。
媒体:三峡成民意宣泄途径
面对这场几十年一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亿元的大旱,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专家学者,对三峡工程的讨论也激烈起来。很多人认为三峡工程阻断了暖湿气流下泄通道、蓄水导致下游湖泊水面缩小、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有媒体称,旱情中的三峡已成为民意宣泄的途径。媒体指出,三峡之所以成为迷局,是因为政府对三峡运行的信息不够公开。
官员:没三峡 旱情更严重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此前表示,三峡工程在设计时确实没有充分考虑大坝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三峡工程对洞庭湖、鄱阳湖蓄水也有影响;但他同时称,长江中下游今年的大旱并非三峡工程之过。
面对舆论压力,6月1日,国家防总督查专员刘学峰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没有三峡的话,长江中下游的旱情肯定比现在严重”。他介绍,自5月份以来,三峡工程每天为下游地区补充两个多亿立方米的水量。本版稿件据新华社、《南方日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