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德国下萨克森州农业部长林德曼5日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产自该州的豆芽被初步认定为近来德国大面积传染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病源。生产这些带菌豆芽的工厂目前已被关闭,待次日实验室检验结果揭晓后再行处理。
这是继西班牙黄瓜“带菌”、并殃及当地西红柿等蔬菜被多国排斥和“不排除是人为恐怖袭击”之后的又一说法。与前几次一样言之凿凿,国内报道也照单全收,原文照转。大家都知道,越贴近人们的生活的新闻越有关注度,而豆芽,作为国人最喜爱的菜品之一,受到的关注度和引起的震动性,是可以想见的。
我的岳母听了广播,出门买菜时对我说:看来,豆芽也不安全,今天还是不买了。我告诉她,广播里说的是德国豆芽,离我们成千上万公里呢,就算是空运,一时半会也到达不了,你还是放心地去买吧。岳母中午回来时,给我讲了菜市场的情景,那些菜摊上的豆芽果然卖不出去了,这是继黄瓜和西红柿之后滞销的又一类菜品。
用方言说,德国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关中国四川成都某菜市场鸟事啊?那这么说日本地震又关中国盐业鸟事?当时发生的场景,无需我在这里耗费笔墨了。事实上,在对食品疑神疑鬼宁杀错不放过的状态下,每一个消息的出笼,都可能如“植物大战僵尸”里的火爆辣椒一样,一扫一大片地直接将一个行业扫入绝境。这样的例子,这些年我们见得太多了。
几年前,一家媒体在报道海南的香蕉出现病虫害时,为了显得更生动,做了个比喻,称病毒是“香蕉中的SARS”,结果被误传成为“香蕉中含SARS”,直接造成当地蕉农一年的辛勤劳作付之东流。前年,四川北部某县一些区域的柑橘出现虫害,被媒体放大成为“柑橘中有蛆”,直接导致十数个县的柑橘生产遭受毁灭性打击……
国内的蔬菜还没有消停,国外的瓜果又来闹心,今天黄瓜不可靠了,明天西红柿又是污染源,再过几天,豆芽又要闹出人命了。那些为抢鲜和吸引注意,在不加科学解释和不做前提界定的状态下的报道,很容易引起众多更不懂科学的读者恐慌。
众所周知,我们普通读者看电视读报,是为了感知陌生环境中的最新信息,也是为了解惑、解闷。解闷自是不用说,娱乐八卦新闻起了主要效果。更重要的是在解惑方面,而当下的大众媒体,对此做得是最不到位的。某些媒体的记者,在报道与科学相关的新闻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帮助大家理性看待和分析事物,而是像某些娱乐记者一样,一味以惊悚和刺激作为第一要务。于是,就有了比娱乐新闻更花哨和无解的科技新闻,谁又敢说,今天一个答案,明天一个说法的德国大肠杆菌病源,不是科学界的“锋芝离婚案”呢?只是谢霆锋张柏芝离不离婚,对大众的影响不大,甚至不会搞垮某个产业,但天天指东打西地乱抓杆菌传播源,是会让某些产业直接受伤甚至毁灭的。这对消费者,未必就是什么好事情。
2010年11月的普查显示,当下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达到3.27%,这样的数字,是令人汗颜的。而作为推广科学素养的重要介质,媒体应该责无旁贷。在做相关报道时,一定要根据我们社会的实际情况,做好解疑抒惑工作,不要以惊吓消费者为目的,而是要提升他们的辨识和理性分析的能力。 (曾颖 时事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