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旧的校舍,倾斜的旗杆 庞可摄

放学了,郑老师目送孩子们离开学校 庞可摄
不出去打工,仅靠农村土里刨食,支撑不起整个家庭的消费;出去打工,孩子留在家里,成为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详见《父母长年在外爷爷去世 11岁留守儿童沉默(图)》)这是陈经朋父亲陈明高的疑惑,也是目前众多农村家庭所面临的问题。
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陈经朋所在的奉节龙桥土家族乡九通村,300多名孩子里就有200多名是留守儿童,其中小学以下的学龄儿童近100人。他们缺少关爱,渴望亲情,教育也正在遭遇危机:村里唯一的小学九通村小由于条件太差,随时有撤销可能,正在就读的50名孩子,面临着失学的危险。
在村校任教25年的郑明太老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这群孩子,让这所随时可能消失的学校能够继续为孩子们办下去。
现状:村里80%孩子是留守儿童
龙桥土家族乡位于奉节县以南的渝鄂交界处,是该县少有的高山地区,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这里有壮观的天坑、地缝美景,也有众多发展落后的村舍。这里的百姓种烟草、种玉米、种土豆,养鸡、养羊、养猪,为的都是摆脱两个字“贫困”。
但传统农业难以支撑一个家庭的花销,九通村的交通、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处于全乡乃至全县的最底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不少年轻劳力选择了外出打工。
“全村一共1400多人,大部分中青年劳力都外出打工。”村支书邹永平说,这样的情况导致全村200多名留守儿童的产生,其中小学以下的学龄儿童近百人,大部分由家中老人代为看管。
这些孩子们的教育情况让人担忧,因为大多离学校远,他们每天上午9点开始上课,全天只有5节课,下午2点半就可以放学回家了。但由于父母不在家,孩子们放学后不仅要做家务、干农活,还得赶在天黑以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因为大部分家庭十分贫困,尽管通了电,但安装的是功率不大的白炽灯,一到晚上想看书做作业都困难。
除了陈经朋,11岁朱桂林也是这样一个山里小女孩,母亲由于贫困弃家而去,父亲长年在外务工,年幼的她一边坚持读书,一边照顾身体孱弱的爷爷和奶奶。
这样的孩子,村里还有很多。
山村小学面临撤销危机
今年59岁的郑明太是九通村小资格最老的一名教师,已经在学校任教25年了。记者下午4时左右抵达学校时,他正在送走最后几名学生。“他们作业没有写完,就"留了一会堂"。”
走进不大的学校,校舍的条件让人触目惊心:木制的旗杆已经歪斜的立着,土石操场凹凸不平,学校唯一的体育设施是用砖砌的乒乓球台和两个破篮球架;用作教室的平房已经多年未修葺,一到下雨就会漏水,还有一排房子已经是危房,随时都有坍塌危险,已停止使用,也禁止孩子们靠近;教室里是破旧的桌椅,残缺的黑板上还抄写着课文没有擦去。
郑老师说,由于条件太差,近年来学生也越来越少,“现在全校只有50个学生,要是再少下去,学校可能就保不住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九通村部分相对条件较好的家庭,孩子由爷爷奶奶带着转到乡中心校或条件较好的兴隆镇就学,但其余部分不得不留在破败的村小。在九通村小现有的4个年级中,学前班有20人,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三个班加起才30个学生,最少的班只有7人。
学生越来越少,学校难以为继,随时有撤销的可能,正在就读的50名孩子面临着失学的危险。
呼吁:学校撤了,孩子们就惨了
“在学校这么多年,再怎么说也有感情了,绝对不能拆啊!”20多年来,郑明太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这所学校倾注了他半辈子的心血,条件再差,他都绞尽脑汁给孩子们上好每一堂课。
音乐课,唯一一台旧风琴坏了,老郑就领着孩子们坐在操场上,打着拍子唱歌;体育课,,乒乓球是孩子们最爱的项目,简陋的乒乓球台走出了好几个体育尖子;最让老郑头疼的是上电脑课,因为活了大半辈子的他,也没有见过电脑是啥样。
看着越来越破的校舍、越来越少的学生,老郑心里着急,但又无计可施。他说,此前,曾有两家慈善机构联系过他,说要资助改善学校情况,但不知为何都没有了下文。
“如果学校办不下去,意味着村里唯一的一所小学没了,孩子们如果要上学,只能多走上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到更远的川鄂小学和乡中心校,或者到兴隆镇上租房住读就学,但这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并不现实。”
不过让老郑欣慰的是,和他站在同一战线的还有许多家长,他们说,村里只有这么一所小学,要是真的没了,许多孩子就没办法继续读书。
“你一定要帮我呼吁一下,如果学校撤了,这些孩子就惨了……”临行前,郑明太再三向记者叮嘱,殷切的眼神让人不忍再看。(记者 庞可)
作者:庞可 (来源:华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