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旭刚
从来没有哪一道试题,能像高考作文题那样万众瞩目。昨日高考语文考试的终场铃声刚一响起,与高考作文相关的话题,就迅速发酵成社会的热点:语文老师在第一时间解读着作文题的难易,网友在微博上踊跃地写着 “微作文”,公众亦在依照自己的理解解析着高考作文题……
某种意义上,高考作文已由考生的一道题目,演变成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细心的人会发现,这种演变,并非今年才有之事,几乎每年的高考之后,高考作文都会由“小众”走向“大众”,都会被各方人士解析得淋漓尽致。于是,一个问题自然浮现:我们为何会对高考作文如此有兴趣?
需要说的是,文章虽然是由汉字组成的,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文章又不是几个汉字那么简单,一句“文以载道”就清晰地揭示出了这种不简单。虽然,我们今日对文章的理解,早已从“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上滑落了下来,但是,文章还依然在满足着公众“载道”的心理——— 在文章式微的今天,高考作文似乎是体现这种心理的一个极好标本。
或许,在高考作文广受关注的背景之下,将“文以载道”演绎为“题以载道”似乎更能说明问题。至少,在对高考作文题的解读中,教育界人士以及社会公众,都竭力从中读出当下被主管部门所秉持的某种教育理念。1977年高考刚刚恢复的时候,类似《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样的泛政治化的作文题可谓比比皆是;到了1985年,泛政治化的作文题又开始向环保这类的社会话题转变;而1998年之后,《心灵的选择》这样的能够体现个人化的题目又多了起来……将历年来高考作文题目与教材相互印证着来看,便会清晰地看出一条走向多元的变革之路。
再进一步,将高考题的演进历史置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下,亦会从中清晰地读出社会变革的印记。于是,某种意义上而言,人们之所以关注高考作文题目,未尝没有用“高考作文”来透析这个时代的想法。毕竟,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而教育却是社会前行的信号灯。
拿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不管是引导大家思考生活 “拒绝平庸”“这个世界需要我”之类的,还是引导大家思考这个时代比如 “中国发展”,“回归原点”之类的社会化解读,其实都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关照。这个时候,不只是考生做题,社会也在做题。
尽管这些年来,在社会对高考作文题的臧否之中,总会出现各种褒贬不一的声音,但是,转过头来想想,这种“褒贬不一”,其实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收获,正是由于思想的多元,所以才有了作文题的多元。而这种多元的作文题,又反过来会促使我们的社会朝着更为多元、更多开放的阶段迈进。就像一位老师在解读“中国的发展”时所言,不必只写好的,亦可写不好的,只要言之有理。显然,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或言之,重要的不是到底该如何解读高考作文题,而是高考作文题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解读的机会。在这个解读的过程之中,可以将我们对于教育变革的呼唤,社会的期待,对于国家的祝愿,都附于其中。不管是“文以载道”,还是“题以载道”,被承载的,都是社会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