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德政
东莞市物价局要举行水价听证会,然而直到截止日,也未收到任何市民的报名。东莞市消委会秘书长邓国平表示,水价上涨是每个市民生活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无人报名参加这只是说明消费者非常不成熟,民主素质有待提高。(6月9日《京华时报》)
为了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听证会在面世之初曾有不少热心于公共事务的人们积极参与。可是大多数的听证结果,听与不听都是一样,群众在听证会上的发言几乎都成了 “花瓶和摆设”,这种逢听必涨、逢涨必听的游戏,老百姓早就厌倦了,哪里还有兴趣参与?
东莞的这次听证会也毫不例外,涨价的方案是早已拟定好的,本次听证会之后水价将上涨0.2元/立方米,压根也没有打算听取什么意见,只是通过听证会进行“论证”,听证会后报政府审批实施。消费者在这样的 “听证大戏”中唱不上主角,只能沦为“群众演员”。怪不得有些曾经的代表说 “有时间参加听证会,还不如忙点有意义又乐意做的事情”。与其按剧本“演戏”,不如敬而远之。
同时,若要因消费者对走过场的听证会不积极,就说他们不成熟、民主素质低,这简直就是对“素质”一词的污蔑。消费者不想“走过场”,恰恰是成熟的表现。既然早知道听证要被戏耍,我何必要去给你们当这个“托儿”?怎么样的消费者才算是成熟?难道让他们都配合“涨价听证”,高呼“涨价万岁”才是成熟吗?再则,若听证会只是听涨会,参与者只需要举手赞同,再有“素质”也派不上用场。
听证会是一个好东西,是听取、吸纳民意,体现民主管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是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对一些影响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给各个利益攸关方提供一个发表意见、进行辩驳的机会,尔后,根据博弈结果来进行裁决,这本来是一个初衷良好的制度设计。而如今我们的听证会却变异为“说服”会,结论早就有了,剩下的只是对参与者的解释与说教。
诸如此类的听证会,不但没有什么好处,还为某些组织、垄断部门的单方面行为赋予了“民意”的色彩,使一些本来不符合民意,甚至于违背民意的决策,披上了民意的外衣,从而获得了正当性。如此听证会,已经背离了听证的基本原则,受到公众冷落也毫不意外。东莞本次听证会老百姓用脚投票,说明消费者对这样的听证已经感到无奈,这才是值得深思的。
若民意不被尊重,听证会组织方缺乏听取民意最起码的诚意,就休怪老百姓不赏脸。无人参与的听证会,是一剂不可忽视的清醒剂,也是对听证诚意的呼唤。相关的组织部门应该多一些反思,少一些对民众“素质”的抱怨,拿出更大的诚意,听取民众的诉求,尊重民众的意见,如果自己先把听证会当成民主的花瓶与摆设,那就没理由抱怨老百姓不陪你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