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一再度来袭,呼声日益增高的加息,成为被套者最后可以争取的救命稻草。
在此之前,五月份经济数据发布,CPI数据创34个月的新高,预期6月份受水灾等影响,CPI有可能再创新高,同时央行仅仅年内第六次上调准备金率,市场却仍然在执拗的向下探底!
这给提前就大肆渲染底部的市场人士们又加注了说辞——— 毕竟央行并未加息。从期待五月份CPI出炉,到预测六月份“七一”因素会营造良好的宏观数据,预判者期待的一只只靴子落地,剑拔弩张之势,实际上一切利空似乎仍悬而未决。
仅从4月18日算起,沪指下跌400多点、跌幅超13%,两市总市值也蒸发了高达3.9万亿元。这一轮市场的下跌几乎与关于市场风格转换甚嚣尘上的预测同步,事实不过是一记闷棍,普遍受到认可的低估值蓝筹板块并没有走出耐人寻味的行情。相反,专家们却在无限后延自己的判断,知名的券商研究员胡立峰近日甚至将去年年初甚至更早就预言的市场风格转换的完成时间推到明年春季。
拥有丰富想象力的揣度给予这一轮下跌无尽的延展空间,从社保、保险和基金等机构砸坑抄底,到新股IPO和银行再融资影响流动性;产业资本套现、大股东减持在这一背景下显得格外一致。作为产业资本套现的主战场,大宗交易市场在6月13日至17日共有49只股票现身,套现金额合计37.57亿元。似乎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们渐渐明白,CPI持续高企推高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无论是加息还是目力所及的政策支持,都难以营造出一个比去年更好的生产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期待的“加息”这一把双刃剑,如果一旦推出,势必会伤及到很多依靠银行渠道融资的实体项目,即使能够短期内营造出一个漂亮的CPI数据,究竟能否扶起日益下沉的K线图,恐怕讨论起来又得是另一番光景。
无疑,在畅想经济结果转型带来的狂热冷却之后,通胀的预期和实体经济的回落成为市场最为担忧的问题。对于出台加息等消息来推助股市上行的期待,已成为不折不扣的罗生门。 (李新江 财经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