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国 内 时 评 社 会 国 际 图 片 网 事 娱 乐 体 育 人事任免 世园会 问道楼观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华商网 > 新闻 > 专题资料库
德国造下水道历经百年沧桑 助青岛避免被水淹
http://news.hsw.cn    来源: 半岛网  2011-06-21 09:35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推 荐
冒雨半裸排队为穿免费衣
冒雨半裸排队为穿免费衣
摄影师5年捕捉嫌犯表情
摄影师5年捕捉嫌犯表情
·北京会所超4000家 会费最高500万神秘政要混其中
·25岁小伙成最潮破烂王 剃莫西干头自染黄发(图)
·宿管阿姨大学毕业典礼800字致辞被掌声打断11次
·90后男孩患乳腺癌被切左侧乳房 伤心告别紧身衣
·长沙一男子因纠纷开车碾死妻子岳母被判死刑
·宿舍管理员800字致辞被掌声打断11次讲哭毕业生
 

  对于南方的部分城市来说,今年的雨水仿佛有点多,广东、广西的强降雨导致其内涝,主城区被淹的场景让人记忆深刻。当这样的场景出现在大城市时,不少人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城市,这就是青岛。之所以会在雨水频袭的时候想到青岛,是因为它拥有令其他城市羡慕的排水系统。而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得益于100多年前德国人的手笔。上世纪初,德国人建造的下水道,100年后的今天仍在发挥着余热,这不禁令人称奇。6月4日、6日,记者先后两次走进拥有百年之久历史的德建下水道,试着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初探德建下水道

  有的地方真能开车

  6月4日下午1点半,记者来到了市排水管理处。在得知记者想去探访一下百年之前的德建下水道时,工作人员给记者简单介绍了一下出口位置,说可以去看一看。但是,工作人员善意地提醒记者,他们以前也曾进去过,但都带着氧气设备,如果没有准备进去太深的话,可能会有危险。听了排水处工作人员的话,记者加了些小心,在去位于栈桥东侧的下水道出口前,专门买了蜡烛、塑料袋,用来照明、防水。

  里面挺宽,但能开车的地方只有20米

  4日下午3点半,记者来到栈桥东侧的下水道出口,因为正在退潮,原本被淹没一部分的出口全部露了出来。因为不知道下水道内是否会有积水,记者在脚上套了两层塑料袋,准备得差不多后,记者走进了神秘的德建下水道。

  入口处非常宽阔,以前听人说,青岛的下水道里可以开汽车,这次见了才真正体会到。出口的拱形下水道又宽又高,开一辆轿车是没有问题的,至于有人说可以开解放牌卡车,则有点困难。往里走了20米左右,下水道出现了两个分出口,都没有主出口那么宽、那么高,分出口也根本容不下一辆车 ,即便是QQ 、小吉利。下水道可以开车的说法,对整个德建下水道而言并不成立。因为有分支,记者选择了左侧的一个出口,接着往里走。该下水道的分支高宽度大概只有 1.7米,记者在里面走只能低着头、弯着腰。

  看到蛋形下水道,却不知为何被堵

  举着蜡烛,记者小心翼翼地往里面走去,发现脚底下有很多海菜,可能是潮水涌进时带上来的。海菜的存在,让下水道变得滑溜溜的,记者的脚步无疑慢了很多。

  在摸索前行了50米后,记者在一个拐弯处看到了一丝亮光,走近一看,才知道上面就是古力盖,距离下水道地面有五六米高。阳光透过古力盖的两个圆孔照进下水道 ,黑暗处的一抹光亮无疑让记者的心情舒缓了很多。在天井的下方,记者有了欣喜的发现——蛋形下水管。

  只见蛋形管材的截面形似鸭蛋,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据说上宽下窄的设计,是为了保证排水通畅,污水无法积存在管内 。管道的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了层瓷瓦,可以起到防腐蚀的作用。如今在市博物馆二楼,一段在城市管网改造中挖掘的蛋形管材,已经作为文物展出。但是让人疑惑的是,下水道内的这个蛋形下水管不知为何被砖块堵死,只留有十几厘米的出水口 。下水管被堵的原因何在?是何人堵死的?这都是未知的答案。

  楼梯间里有编织袋,难道曾有人居住?

  在天井下面短暂调整了几分钟后,记者继续前行,但管道变得越来越窄,而且下水道呈现出阶梯式状态。即越往里走,下水管的位置越来越高,每一处增高的地方,都有台阶。由于离出口越来越远,没有了海水的回涌,管道的水泥地面显得很干净。

  在前行的过程中,下水道右侧的一处楼梯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因为点着蜡烛,光线有些暗,楼梯间的平台上好像有丢弃的被子,记者不禁疑惑:难道里面还曾有人居住?记者走上前去,仔细看了看,才发现平台上的是几条白色编织袋。因为楼梯间内有碎石块,而台阶看上去并不十分陈旧,有点像后来施工过,记者猜测那些编织袋应该是盛放建筑材料的。

  越往里走空气越稀薄,记者无奈返回

  记者往里面走了200多米,天井、古力盖也少了很多 ,随之而来的是 ,外面透进的亮光变得十分可贵。记者手中的蜡烛在一点一点地燃烧,不知不觉一根蜡烛已快燃尽。随着向下水道更深处走去,记者感觉到管道内的空气也变得稀薄起来 ,呼吸渐渐有点困难,不禁让记者想起了排水管理处工作人员的提醒。

  因为没有走到下水管的尽头,记者有点不甘心,又试着往前走了20米左右。因为一直弯着腰前行,加上管道里氧气稀少,在没有发现古力盖的情况下,记者无奈掉头返回。当记者走出下水道出口的时候,看了看表,时间是下午5点钟,虽然在管道里走了只有几百米远,但耗费的时间之长超出了记者的预想。

 [1] [2] [3] 下一页
编辑:李晨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