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上,“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来自杭州市的消息称,申遗成功后的西湖将坚持“六个不”。
不容讳言,现在申遗成功后涨价几乎成了“惯例”,世界遗产大会因此被不少人视为批准涨价的大会,西湖申遗成功后坚持“六个不”,也就是坚持“免费开放西湖”不改变、对因文物保护需限制客流量的景点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以及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正是让申遗回归了本义。
确实,申遗一成功就涨价,让人怀疑申遗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申遗当然是为了保护,保护的目的是让“遗产”能够传承下去。而这显然首先需要让更多的人在接触、了解、欣赏、享受遗产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保护意识。然而,如果一成功就涨价,直接损害公众的权益,必然会挫伤公众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乃至弱化保护意识。而这显然走向了申遗的反面。
实际上,申遗成功也没有任何向公众多收钱的理由。“遗产”本来就属于公众,国家也正在加强对各地门票价格管理的指导和监督,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游览参观点,实行免费开放或低票价,而这当然也包括世界遗产。申遗成功后的涨价既违反有关规定,也有悖“还景于民”的大趋势。
其实,申遗不是牟利的手段,涨价也未必是创收的捷径。事实上,免费也并非只有社会效益,甚至蕴藏着更大的商机,比如,据统计,虽然免费西湖令杭州市每年减少2000多万元门票收入,但其拉动的各项消费却高达百亿元。而这让杭州在西湖申遗成功后坚持“六个不”,无疑更有底气。
杭州申遗成功后坚持“六个不”,不失为申遗的一面镜子。当各地申遗热方兴未艾,大可先自我对照和检讨一下,申遗成功后能不能同样做到“六个不”,否则,不妨少安毋躁,因为如此的申遗,未必是遗产的福音。(钱夙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