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报道显示,随着一些资深的玩具企业、纺织企业的突然倒闭,东莞企业界再次被一股“制造业寒流”侵袭,担忧情绪弥漫着整个制造业。而近半个月来,该报东莞新闻热线中,关于企业倒闭或者工人讨薪的消息急剧上升一倍有余。
综观本次席卷东莞的企业倒闭潮,与2008年的表现颇为相似,即同样是在人
民币升值、工资上调和原材料上涨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企业经营压力最终陷入困境。而与2008年大环境相迥异的是,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调控部门当下担心的不仅不是危机,而是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月不同。如果说在金融危机的困境下,企业陷入困境还可以受到理解,那么在经济趋热的背景下企业却依然无法走出困境,其间的原因就值得我们深思了。在笔者看来,经历了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侵蚀之后,国内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并没有因此而改善。恰恰相反,有鉴于大型国有企业具有迅速提振经济的先天优势,它们反而在金融危机中获得了更大的优势。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无论是4万亿规模的投资,还是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大多都在向大型国企倾斜。诚然,面对外部金融危机的严峻冲击,这样的政策导向并无疑议,但问题是,随着时间推移、经济环境变化,调控政策导向也应该及时调整。否则,由此造成的市场“马太效应”将难以被及时修正,企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或成为常态。
当下的中国经济,逐步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与此同时,为应对不断加码的通货膨胀压力,调控部门接连收紧了市场资金供给。而从现实经济运行的情况看,金融危机中本就没有享受到资金倾斜眷顾的中小企业,如今反而受到了更加沉重的调控政策压力。
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利率多次提高之后,银行体系内部资金链也开始收紧。在信贷资金总量缩水的语境下,多数商业银行会把信贷投放重点再度聚集于大型国企身上,中小企业仍无法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所以,我们看到东莞很多企业老板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卷款落跑,而后供货商上门追讨货款证实了经营困难,最终员工获悉后不得不集体讨要薪水。在这轮连锁反应中,企业经营资金陷入困局成为了被推倒的第一块“骨牌”。
中小企业是中国就业的重要吸收领域,倒闭潮集中出现必然会加剧社会矛盾。恰因此,企业正在以“自杀”的方式来倒逼调控方式的积极优化,如果相关政策思路不能够及时向中小企业倾斜,经由经济领域引发的社会问题将会愈发严重。
事实上,中小企业正处于实现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内外部经济环境都再度面临考验。从海外市场的一些经验看,调控政策固然不应该勉力维持企业生存,但至少应该优化企业生存环境,避免体制性大规模倒闭潮的出现。其中的政策要点在于,对于出口导向型企业提供更多的出口信用支持、信贷贴息等支持;对于技术升级、产业转型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扶持奖励资金;减免中小企业税费负担,建立起企业转型成本的共担机制;建立完善的企业倒闭失业救济制度,避免经济事件演变为社会问题。
总之,中小企业不能再处处受气,集中出现的倒闭潮在提醒调控政策及时调整倾斜方向。在经济增长总量得到有效保证的基础上,避免中小企业被误伤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马红漫 经济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