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医改最大问题是没人才
子长医改以来,该模式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围观。子长县医改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7月底,前往子长参观医改的各地政府部门已经多达150个左右,而正当记者在子长采访时,内蒙古考察代表团也刚刚抵达。
但子长医改的模式是不是完美的呢?它能不能在其他省、市进行复制?县人民医院院长吴建军坦言,目前医改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而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招不到人才。
“今年年初我在网上发了个招聘帖子,想招20多个医生,但最后一个报名的都没有。”吴建军有些沮丧。吴建军的目标是,要将子长县医院办成全国的5A级县医院,但人才的严重匮乏,使得医院没有品牌科室,更没有领域内的学术带头人,这让他的梦略感遥远。“有了人才才能吸引患者过来,我们每年患者外出就医的花费在5000多万元,要能把患者留住,医改就成功了。”吴建军说。
而医生井润婷也有自己的困惑:“药品集中采购了,可为了取得很低的价格,院长上报了,可往往有时候特殊药批下来得比较慢,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用药的时候缺药是非常要命的。而采购部门往往不明白一种药对一个患者的价值,他们可能都不是专业人员,有点外行管理内行的意思。”
井润婷建议说,应当给予院长一定的自主权,而目前院长手里并无财权,也不能自主购药,这对医院长久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吴伟医师同意井润婷的看法,他说:“医院收支两条线,院长手里什么权力都没有,连发个奖金都要上报卫生局审批,这样拿什么去管理人、留人?靠感情去管理人总会有问题。”
吴伟说,医院现在的管理模式是以行政来约束临床,而一线事情很复杂,不给院长权力,院长根本无法带领医院长足地发展。他举例说,医院常有医疗纠纷,而患者“医闹”常常直接跑到院长办公室去,但院长又没有解决的权力,医院上下乱成一团,这样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本身都是一种伤害。
三甲医院是医改最大瓶颈
“虽过去了3年,但不可否认,子长医改仍处于探索阶段。”子长县政协主席、医改办主任靳晓宏对记者说,他认为,目前子长医改最大的问题并非在自身,三甲医院不改革,县级医院的改革就必然遭遇瓶颈。
靳晓宏的逻辑基于这样一组数据:现行的医保政策,三甲医院的起报(可报销起点)点是5500元,二甲医院是4500元,而子长这样的县级医院是300元,其中,三甲医院的报销比例是40%-45%之间,而县级医院的报销比例是75%,但总有患者对三甲医院的期许比较高,造成了不是大病也去三甲医院看病,为了报销一定要花费在5500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在西安西京医院、唐都医院等三甲医院,往往有患者从早上5点多就开始排队,庞大的人流量也已成为这些医院的负担。而在子长县医院,早上8点30分,前来看病排队的患者不超过50人。
靳晓宏质疑:“三甲、二甲医院能看什么病?我们县级医院又能看什么病?子长每年都有五六千万元的资金流向三甲医院,优秀的人才也流向三甲医院,它们贵我们便宜,它们远我们近,但县级医院很难抢到三甲医院的患者,这样下去,医改怎么可能成功?”
靳晓宏说,县级医院才应是最基本的医疗机构,因为它不仅承担了看病的工作,还同时承担着本地区内的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工作。医改后,在县级医院看病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价格,但医疗条件大幅度提升了,不用增加患者负担,一般的大病都可以通过县级医院的医保费用来解决了,患者根本不需要到三甲医院去就医,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但是,他认为子长医改要想获得全国范围内的成功,必须让三甲医院对县级医院进行更大力度帮扶:“现在实行的是松散帮扶,偶尔请专家来讲讲课,坐镇一两天,但这个意义不大。三甲医院应派出90%的医生坐镇县级医院,在县医院把病人的问题都解决了,这才是惠民之举。”
对于人才招聘难题,靳晓宏认为不能让应届毕业生直接进入三甲医院,而是要让来基层锻炼,同时也给基层带来了大量的人才。“而现在的问题是,三甲医院认为它们设备高、医护人员待遇好,为什么要改革呢?”靳晓宏说,大的环境来看,要解决中国整体的医改问题:“三甲医院不改革,县级医院难突围!”
靳晓宏说,他已经把这些观点结合子长医改呈报给了中央医改小组,期待中央能重视对三甲医院改革的建议,并从功能上完善县级医院的各项能力。“县级医院改好了,中国的医改就成功了!”靳晓宏说。子长医改作为一个先行的探路者,它已经不是单纯影响11万人口的县级医改,而其中,早已容纳了对中国医改的巨大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