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佘宗明
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南教育厅新闻中心主任李让恒被问到 “学生专升本时被迫捐1万元”时,表示1万块钱不算大事。湖南省教育厅随后表示,“湖南教育厅官员”李让恒并不是湖南省教育厅干部,只是新闻中心外聘人员。
“1万元不算大事”的傲慢官腔,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政治自觉犄角相对,权力无知,必然成舆论的众矢之的。正在公众怒斥泄恨之际,湖南教育厅虚晃一枪:“力挺乱收费的‘官员’,实则外聘人员”,意欲撇清干系。
在“临时工已成顶缸的脊梁”的现实语境下,湖南教育厅的责任转移术,并不稀奇。拿临时工、聘用新手等挡箭,早已是根深蒂固的官场哲学。将李让恒说成外聘人员,也沿袭着“出事的总是边缘人”逻辑,责任转嫁的用意,十分昭然。既然舆论聚焦在“1万元不算大事”的雷语上,那三言两语的推脱,也就轻易地遮蔽了“乱收费”的罪责追究。
启用“临时工法则”,或能化解声誉危机——— 公众批评之箭,对准的靶心从“教育厅”转移到个体上,避免了雷语的“连累”。而语出雷人的李让恒,也像是烫手山芋,一下子被排挤出了体制,不被潜规则驯化下的价值链认同,成了“多余的人”。
说“1万块钱是小事”的确面目可憎,可谁能否认,在“乱收费”的监管真空、整饬乏力中,恰恰渗透着太多的“1万元是小事”的骄狂逻辑。若不是权力懈怠,高校乱收费的闹剧,又何须等到舆论关注才寿终正寝?管治失明,很大程度上在纵容乱收费的滋长。差别或许只在于——— 李让恒口不择言,将狂傲想法信口托出,而其他人深谙“言多必失”的犬儒生存学,三缄其口而已。
“1万元不是大事”固然有眼球效应,暴露无知丑态,理应大加鞭挞;而将“多收三五斗”付诸践履、对乱收费监管失序的乱象,也不可不察。若问责只止于对“祸从口出”的应验,对“不说只做”的违规置若罔闻,那留给官员的现实镜鉴顶多是:厥词有风险,说话须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