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涨的基本都是食品
(《今日观察》评论员)
这个数据基本在预料当中,因为众多的经济学家,预测也大致在这个数字左右,就是6.3到6.5之间。重要的是,对老百姓来说,切身的感受特别明显,因为涨的基本都是食品,食品在CPI里占的比重其实是1/3左右,但是它的权重是4.38个点,在6.5个点里,4.38个点占67%,这其中猪肉是1.46个点,占到了22%。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猪肉去掉的话,涨5%,一个就涨了将近1.5。大家每天都要吃菜,吃肉,都要吃粮食,所以大家会感受非常明显。
曹远征:今年输入性的外部冲击很大 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不能放松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在这一轮物价上涨中间,农产品起了很重要的因素。农产品占了这次物价上涨的4%以上,如果扣除农产品,物价上涨只有2.5%左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实际上是跟核心通胀率有关,也就是扣除物价、扣除农产品和能源原材料以外的价格上涨。从这意义上来讲,它的通胀率并不是很高,这证明货币政策开始有效,但与此同时,今年的外部冲击因素很大,很多是来自国外输入性的,全球气候异常,农产品涨价,中东北非形势这一带变化莫测,然后石油价格在波动,这些都在推动中国的物价上涨,是典型的外部冲击,而且外部冲击来自国外,变成输入性的外部冲击。
货币政策在过去十几个月中,是持续偏紧的,准备金率提到21.5%的历史高位,提了11次,加息加了6次,货币紧缩的力度不可谓不大,货币供应量也恢复到历史的正常水平,大概在百分之十五点几左右,过去历史上正常水平是15%到17%,但是物价还在涨,那么凸显了货币政策对控制物价上涨的作用是有限的。换言之,货币政策又不能放松,因为一放松,它会涨的更快,但再往下压,它也压不下去。
张鸿:加息肯定还会再次加息
(《今日观察》评论员)
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出现了债务评级的风险,大家会觉得是一轮接一轮的,从美国到亚洲,然后再到欧洲的这样一个股市表现,其实体现了一种正常的恐慌。
今天,我们看到中国股市已经有企稳的迹象了,但是现在对接下来的政策,学界开始出现了分歧。过去很多人觉得,今年下半年会有加息,这几乎是可以肯定的,而且如果这一次没有美国降级风波的话,很多人说,上个周末应该有一个加息的动作,现在显然是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分歧。因为如果加,可能会造成更多的热钱涌进来;如果不加,那么我们的通胀可能会出现恶化的迹象,虽然这一轮整个价格上涨不仅仅是货币因素起作用,但是加息这个手段肯定还是要用的。
华生:用提高利息和增加进口来对付通胀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过去,我们采取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局限性已经越来越明显,提高利息,我认为是一个可以选择的工具,因为大家知道,我们储蓄存款还都是负利率,尽快改变现在严重负利率的情况非常必要。因为加息以后,不仅是对我们资金的需求,对通胀的压力有调节作用。另外,它对收入分配也有积极的调节作用,所以我个人觉得,对付通货膨胀,一方面是适当的提高我们的利息,另一方面是增加进口,这对增加商品供应和减少货币投放都有积极作用。
连平: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需谨慎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如果说,未来我们的货币政策依然保持相当偏紧的状态,那么境内的利率水平比较高,中外之间的利差比较大,这会导致资本的进一步流入,所以在美国继续维持零利率的情况下,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是不是还会导致资本进一步的流入,这个需要加以审慎的平衡。
欧洲美国主权债务危机,阴云密布,如何应对输入性通胀,怎样把握经济结构调整节奏?
曹远征:未来几年
中国平均物价上涨水平约为每年3%到4%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物价上涨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因此除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外,还需要多种手段一块上,才能把物价水平稳定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其中劳动成本上升的因素是比较关键的调整,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都有上涨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劳动力成本提高也是居民收入提高的一个过程,同时它也带来了物价上涨,那么如何把握这个过程,让它适应性的温和上涨是对未来调控的重要方向。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平均物价上涨水平是每年2%左右,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平均年均上涨大概3%到4%,将来增长率可能会有所控制,但是价格不会有很大的回落。
张鸿:让消费来拉动经济 让解决大量就业的中小企业活下来
(《今日观察》评论员)
现在我们谈到调结构,它隐隐的含着一个目标,就是在调结构的时候,经济的增速其实是有些放缓的,因为不可能又能高速增长,又能把结构调好了。我们因为要调结构,所以放弃了增长速度,在“十二五”规划当中目标是7,今年的目标是8,达到9.。另外一个目标,就是我们如何控制通胀,年初定的目标是4,现在看来,即使是年底四季度能达到四点几或者是五,全年的可能也不会低于5。
我们可能会陷入两难,就是调结构还涉及到我们的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怎么在再出口受阻的前提下,尽量少的让投资来拉动经济,尽量多的让消费来拉动经济,所以我们要坚持做正确的事,不管外部怎么动荡,加息不加息,有一些事永远是正确的,那就是让老百姓手里有钱。那么我们怎么样让老百姓有钱?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能解决大量就业的中小企业活下来,有了就业,老百姓手里就会有钱,我们要向中小企业有更多的倾斜,甚至减税,让他们活下来。
汤敏: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能给结构性调整更多的弹性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宏观经济走势整个经济增长,可能还会继续放缓,第一个原因:整个世界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好,美国的债务危机,欧洲的债务危机,世界经济会不会二次探底,对我们的外部环境不会很好;第二,中国经济也不宜太高的增长,以前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追求高一些的经济增长,因为我们要创造足够的就业,现在就业已经不成问题了,或者说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要放缓一些,给结构性的调整更多的弹性。
陈玉宇:下半年货币供应量不会一味的紧缩下去
(北京大学莫里斯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中国的经济增长上半年是9.6%,但是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GDP环比数据分别是2.1%和2.2%,它其实表达了中国上半年的以及接下来GDP增长势头要有相当程度的减弱,这半年来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某些行业,中小企业遭受了很大的困难,而大企业、国有企业,政府主导的城市建设等各种项目影响并不大。我猜测,下半年货币供应量也会向更加健康的速度靠拢,而不是一味的紧缩下去。
张鸿:最低生活保障的增幅应该赶上CPI的增长速度
(《今日观察》评论员)
现在我们已经要求很多地方政府在最低生活保障里。要和CPI保持联动,最低保障的增幅应该赶上CPI的速度,物价上涨的速度,才不至于让你的生活严重受损。
曹远征:劳动生产提高是调整的第一要务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物价上涨就是要综合治理,除了要补贴低收入人群以外,在其他方面,还要提高劳动生产力,特别是在劳动力成本变贵的情况下,劳动生产提高是现在调整的第一要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