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赞同这些理念,但是我赞同百家争鸣,一如既往地珍视并维护所有反对者的言论权。我与我的作品,应该接受社会历史的考验,而不会在意任何奖项的肯定或否定。”
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我省作家孙皓晖500余万字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在第二轮投票第一阶段便折戟沉沙,对“出局”过早的原因,几位评论家不约而同地认为,原因很明显,是这部作品存在的一些“争议”。《大秦帝国》美化暴秦、贬低儒家是它问世以来一直伴随的争议,对此,评论家的回应也针锋相对,网络上读者之间的讨论也铺天盖地。孙皓晖认为,这些“争议”的产生是因为当今社会对秦帝国一直以来的严重误读。
为何出局:巨作“争议”不断
多年仍未平息
作为此次参评作品中唯一一部上500万字的小说,再加上同名电视剧的热播,《大秦帝国》在参评茅奖的178部作品中,可谓实力雄厚,在茅奖第一轮投票中,《大秦帝国》票数位居81部作品中的42名,但在第二轮第一阶段的投票中,便过早地“出局”,这让一些《大秦帝国》的忠实读者愤愤不平。
记者从一些业界人士口中获悉,《大秦帝国》被“茅奖”淘汰的原因主要缘于多年来一直存在的“争议”。
《大秦帝国》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何以导致多年来争议不断?其争议到底是什么?
自2001年《大秦帝国》第一部问世﹐到2008年4月全套11卷出齐﹐至今已经整整十年,这十年,荣誉与争议一直并存。
回顾《大秦帝国》的荣誉,分别有:《大秦帝国》第一部获“2001年度河南省优秀图书奖”一等奖;2007年获“五个一工程奖”;2009年,出人意料地拿下中国小说学会2008年度
长篇小说榜第二名;2010年,由作者亲任编剧的《大秦帝国》同名电视剧,荣获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
去年,上海《文学报》曾连续刊发《大秦帝国》深度评论文章,在这一系列文章中,包括南京大学教授董健、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董健桥、作者孙皓晖本人等多位专家的长篇论述。孙皓晖介绍,十年来,包括网络批评在内,许多媒体都曾经发布过批评文章,近年来集中出现了一些激情批评文章。
质疑观点:美化暴秦,贬低儒家
孙皓晖称,十年来的批评意见,集中于对作品历史观与作者创作理念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五个方面:一,作者的历史观问题,核心是文明价值评判的尺度问题;二,颂扬暴秦;三,无限拔高秦始皇形象;四,反儒、贬儒,不尊圣贤;五,抬高商鞅变法的历史地位,无限拔高商鞅形象。
南京大学教授董健多次发表观点,质疑《大秦帝国》,他在文章中认为,“《大秦帝国》是一部歪曲史实、伪造历史的‘神话’,崇拜暴力强权,作者一再强调弱小民族的强势崛起与强势生存这一点,他心目中的强势并不是指真正文明上的发达,而是指在一种统一的文化下的民族能打仗、能农耕,通过暴力来达到的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强势。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暴力崇拜。”
董健认为小说作者孙皓晖把秦文化说成是中国文化的真正源头,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秦国在文化上落后这一点是无须质疑的。它本身从弱小到强大,没有产生一个思想家,商鞅、吕不韦、韩非都不是秦国人。
此外,他指出《大秦帝国》这个小说在艺术上很粗糙,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评法批儒”的论文,一部分是武侠小说。所以整个小说结构很松散,充满了大量的历史泡沫。小说作者不仅把孟子写成一个守旧势力的代表,而且极力矮化和丑化其人格,而事实上,孟子在儒家思想家中是最具有民本思想和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