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是近来热门的微博话题,争议鼎沸,至今了犹未了。其实,造谣不好,谣言有害,乃是争执双方共识。虚假信息害人害己,这答案用膝盖思考都能得出。问题在于,双方的分歧和争辩的焦点,比如如何辟谣,以及有组织的辟谣是否靠谱,是否弊大于利等,道理本深奥难解,却老是争执不休,娱乐倾向日渐严重,时不时显得颇为无聊。
老话云,谣言止于智者。先人们的这种观点有道理,而且很达观,但不够全面。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谣言止于真相、止于事实。用不着太极神功和一指禅,也不劳权力和威名,只要证据确凿无疑,即可轻易戳穿谣言,澄清事情的本来面目。辟谣爱好者的短板在于,既不懂、也不理会谣言的发生机制,无视虚假和冗余乃是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必然现象,且信息传播本身具有内在有效的纠错机制。所以,仅凭点正义热情和替天行道的幻觉,贸贸然挺身辟谣,就难免头撞南墙,鼻青脸肿。
不实之言和猜测之词,若无事实和真相及时予以回应和澄清,变身为谣言的可能性就极大。换言之,谣言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是捂盖子和拉帷幕的结果——— 眼下热衷辟谣者有致命弱点。他们虽然热情可嘉,但缺乏常识,尤其是手中资源不足——— 提供事实和真相的能力弱不禁风;并且由此总不免陷入质疑造谣者动机的误区,只能凌空蹈虚靠半斤正义感八两道德优势勉力坚持,往往不幸沦为笑柄。近日,刚好有一个实例,可以生动地说明如何防止传言演变为谣言问题,足供辟谣发烧友认真领会和深入学习。
8月16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就“共和国脊梁评选造假”采访民政部官员。节目播出后,有观众发现节目视频中有明显有悖常情的后期处理痕迹:在被访官员的手腕处打有马赛克。于是,怀疑该官员佩戴名表、名首饰上镜的传言,开始在网上畅行。
媒体报道称其为传言而非谣言,十分正确。体现了对观众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参与权的尊重。并且,观众的质疑和猜测也有情可原,首先,在公众印象中,戴表的手腕,早已是和腐败有关的敏感部位。当年南京市鼓楼区房产局官员周久耕,不就是因为抽百元一包的豪华烟,戴价值不菲的名表被网友发现、质疑、传播而成了反腐的成果吗?其次,电视新闻画面局部打上马赛克,通常情况下是出于保护儿童或者采访对象隐私,以及处理血腥和敏感场面的需要,而对静态人物采访,给画面上打上马赛克,让观众觉得有违常识,也在情理之中。
传言的持续传播,给谣言的产生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这种情况之下,倘若央视不及时回应,提供证据,公布真相;那么由捕风捉影乃至臆造而来的虚假事实虚假证据,即可能在网上冒头,将传言变身为谣言,危害社会和当事者。而实际情况可谓幸运,当事者明智而不失时机的应对,让公众目睹了一个有可能出笼的谣言是如何被迅速制止的:8月18日,该节目主持人出面回应传言,说明画面打上马赛克是为遮挡被访官员外衣胸部的商标,以避免免费给商家打广告的嫌疑。
此时,谣言止于智者的说法可以生效了。至少我觉得这个解释通情达理,可以接受。当然我也不否认,自辩也依旧有被追问的可能。但比起来势汹汹的传言来,进一步追问,就需要更多的理由和事实依据作为支撑,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猜测上了。故而我以为,这个例子不但可供辟谣者深入学习,央视的做法也可供诸多有陷入谣言缠身之虞的人和单位效仿。虽然,既然不是突发新闻,如果央视在采访前能学一下一些公众人物(如刘翔),在比赛之前,用不干胶把商标给遮住。这无疑比事后马赛克好,因为传言压根不可能会发生了。 (令狐补充 知名网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