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保平
8月17日,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落选。饶毅称早已预计到结果并表示不再参选院士。很多网友认为饶毅落选是中国院士的悲哀。据悉,饶毅曾撰文质疑中国中长期科技规划,也曾批评科学界浮躁、教授搞关系奔经费不搞学术等问题。(8月18日《北京晨报》)
上候选人名单,并不代表最终当选,增选院士当是优中择优,强中挑强。能上候选人名单的人,都是在学问研究上有造诣的人,总有一些过人之处,有人当选,有人落选,本是很正常的事。
面对同一结果,一些人赞同,一些人非议,也是很正常的事,毕竟每个人的标准看法都不尽相同。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曾说,谁该当选院士,谁不该当选院士,大家见仁见智,并不像考试高低分数那样简单,具体看谁对科学贡献大,这个评判的标准本身就很复杂,每个人的尺度不一样。因此,至为关键是,院士增选是否认真地执行了评选机制,按严格标准去考察候选人,只要能符合原则和程序,坦诚面对公众质疑,中科院当然可以淡然于悠悠众口。毕竟,对于院士增选,公众是有知识级差的,对于非常专业的学术研究评价,有多少人能够“指手画脚”?
但是,知识的级差并不代表公众无权置喙,公众的发言权并不建立在专业知识背景上,而是知情权和监督权。哪怕是高傲的学界,深奥的学术评选,公众也同样有知晓规则是否公平,程序是否透明的权利。对此,学界有公开回应的义务,不能视而不见,激起民愤。
公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学界投入如此多的关注热情,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学界有如此多的负面评价。这不能怪公众苛求,只能怪学界给公众太差的印象。试问,现在学术造假,师德下滑,捧资本的小脚,坐不下冷板凳……还少吗?
学界腐败屡见不鲜,院士的增选被公众“预设立场”的偏见所支配,不是情愿,而是无奈,是现实教会了他们如何看问题。如此情势下,中科院再以高傲之态冷对舆论,显然不会被人买账。平息猜疑的最好办法就是开诚布公,不要囿于封闭、单维的评选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前面讲了,公众当然难以对学者具体的学术研究置喙,但谁对科学贡献大,对社会贡献大,公众是有一杆秤的。退一步讲,院士是一种学术成就的加冕,也是一种社会荣誉的加冕,比如说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上的贡献,公众自明在心,他当选院士,公众会非议漫天吗?
现在,很多领域的评选都搞成“圈子”式的孤芳自赏,文学如此,学术也如此。这在一个行业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时代是没有问题的,专业领域的专业评选更容易获得尊重。但在公民社会恐怕就不能 “闭门造车”了,公民关心任何公共事务,对任何领域都会指手画脚,这不是依据他有没有能力发言,而是依据他的权利发言。因此,任何自负傲慢的“圈子意识”,在公民社会都势必会碰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