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低迷已进入第三个 “失去的十年”,虽然仍然保留着世界第一债权国的“桂冠”,但是经济形势则依旧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模样。过去二十多年间的持续负增长,证明日本财政货币政策几近彻底失效,加之债台高筑,眼下主权债务危机处于一触即发的边缘。
8月24日,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公司,将日本国债信用评级从Aa2下调至Aa3,同时下调了部分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这对于高额负债的日本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数据显示,日本债务规模已经超过GDP的2.5倍,且政府的年度预算,超过一半以上的预算资金,都得依赖债券市场募集。此次下调日本信用评级,势必会加大今后的债务发行成本,并阻遏日本债务规模持续攀升的速度。但是,一旦发债需求因此而受到压缩,定将让日本的财政收支的真实状况,更迅速地暴露出来,让本就萧条的日本经济复苏愈发看不到希望。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房地产泡沫崩溃之后,曾经绚烂无比的日本经济开始衰退。尤其是近十年,随着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日本经济的光芒更显黯淡。现在,多数人都把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归咎于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快速升值造成超级泡沫,最终给日本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由于房地产泡沫膨胀过程中,大面积透支了未来财富,导致日本民众不得不为几成“负资产”的房屋买单,银行系统天量不良资产必须设法堵住窟窿。还债之际,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并未发生显著下滑已属不易,但是经济毕竟低迷,不得不依赖走上美国式的借新债还旧债的悲惨路径。
同时,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早早终结害苦了日本,日本政府的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政策实施上亦是畏首畏尾,口号大于行动。这就使得日本内需难以真正启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远低于德国和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于是,日本这些年愈发发现凯恩斯主义、自由主义等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无法将其拉出泥潭。过往,当其他经济体处于上升周期,生产经营欣欣向荣的时候,这一模式还能勉强维持,可现在,各国政府和民众日子都不好过。
过去三年日元兑美元升值了30%,强势日元让日本企业和民众在海外大展拳脚。就在日元一路升值的过程中,汽车、电子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并未因经济低迷而丧失,反而是新产品层出不穷,日本企业的质量取得了极大的提升。虽然美元兑日元汇率从250之后的一路升值,时至今日已经飙升至70多日元附近,日本的一些低端出口制造企业受到巨大的影响,可是日本人依赖高端制造业的高利润、海外投资收益和国民的节俭储蓄,日本经济虽然在数字上一塌糊涂,但是日本经济的微观基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想想看,日本多数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十分强大,精细化生产和质量可靠性都足以堪称世界一流,而且很多日本企业的现金流十分充沛。这些都使我们对日本经济有理由保持信心。
现在的中国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有相似之处。货币环境极其宽松,本币加速升值,房价泡沫持续膨胀,银行系统牵涉甚深,地方债虽无近忧、也需远虑,人口红利拐点隐现,老龄社会开始来临。
所幸当时日本已经实现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藏富于民基本实现,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成长起来。而诸如科技、教育、社会保障、民富路线等关乎经济大局的配套战略也比较完善,这基本保证了日本民众在经济低迷之际,得以维持体面的生活。
这些都是从日本信用评级被调降中,中国应得到的警示与启发。 (倪金节 财经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