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部委“三公”经费公开一览表
单位名称
数据来源:人民网
民间监督者
现实与理想
2011年5月到8月,中央部委公开“三公经费”(因公出国(境)、公车购置运行、公务招待)的大戏唱足了这个夏天。8月22日、23日,外交部、国务院港澳办和侨办最后三个部委终于宣布今年暂不公开“三公”。至此,备受关注的各部委“三公”公开首秀进入间歇期。
民间监督者
国家兴亡,13亿公民人人都有13亿分之一的责任,不能把工作和责任全推到几位中央核心领导人的身上
8月1日下午,北京市忆通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李劲松将两份申请用特快专递邮寄给外交部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内容是敦促这两个中央部门,按照承诺公布其三公经费的预决算情况。
这是李劲松第二次因为三公经费公开的问题,向这两个部门发出申请了。他觉得,作为公民,有责任一问到底。
2011年5月4日,当看到中国政府网上,国务院常务会议推进财政预算公开的消息后,已经关注“三公”消费问题两年的李劲松立刻向国家几十个部委发出电子邮件,以公民身份提出申请,要求各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按他自己的话说,在这次公布行动中,他是民间最早的推动者和监督者。
部分邮件因地址不对被退回,最终,李劲松收到13家中央部委及单位的回复。其中,国家发改委等3部门认为该数据不属于公开范畴,农业部等8个部门称马上公开。
在申请中,李劲松用黑体字写道“我始终坚信:国家兴亡,13亿公民人人都有13亿分之一的责任。任何一个有基本良知有基本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共和国公民,都不会也不能‘把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这一重大艰辛工作和责任全推到几位中央核心领导人的身上’,自己却在后边当看客期待坐享其成。”
现实与理想
数字小的不一定合理,数字大的也不一定不合法
在给各部委的申请中,李劲松除要求公开“三公经费”外,还要求公布公车数量、型号、每辆车购置发票、加油发票;公务接待需要公布一餐花多少钱,接待了谁等等更为细致、敏感的信息。这些要求一共达到21项之多。
李劲松觉得,这项工作的进展实现了他作为公民申请“三公”公开的基本目标。虽然,公布的数据和他希望得到的数据尚有差距。
“国务院没有要求公布车牌号、发票,那些部委说钻空子也行,应付也行,只要公布了总数和简单说明,就不能说违反国务院要求。”李劲松说。
记者注意到,各部委对“三公经费”的公开,无论从形式到文件格式都不尽相同,各部门对于“三公”公开的态度一目了然,有的部委做了详尽说明,甚至落实到人均消费,有的部委只有简单的三个数据。
“我做过会计师,对财务方面比较清楚。分析财务数字,这种对比没有价值。”李劲松说,公车经费,多少人使用不知道,工作性质、公车的需求量是多少不知道,其实没办法判定合理性,数字小的不一定合理,数字大的也不一定不合法。国税总局,延伸到基层税务局,它肯定更多,有的部委肯定会少。人均接待费等等数据从表面上看是得不到科学结论的,不是接待1000人就要吃1000顿。接待谁、为什么接待、是必要的还是不必要的,这才是根本。单从人均角度考虑,没有可比性。”
三公与腐败
审计署公开了人均数,总数等数据,这些数据我们无从考证其真实性
李劲松认为,“如果把三公经费问题放在治理三公消费腐败的角度考虑上,应该按我要求的这样公开,现在公布的情况无法通过数字发现三公消费腐败问题;另一方面,作为专项治理腐败,需要公布到什么程度,较真的重点不在于有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公开,而是有没有按照国务院基本要求公开。”
之所以要求披露得这么细致,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2010年7月,审计署在国务院的授权下,发布了56个中央部门用假发票套现1.42亿元的情况。“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应该给最高人民检察院致函,要求查处这些部门相关负责人涉嫌贪污、诈骗罪等行径。”李劲松说,随后,最高检正式复函称,已经将“假发票门”一事交付中纪委处理。
“此次公布的三公经费账目中,有多少是假发票呢?我们不得而知。”李劲松觉得大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因为公布的是假账就更没有意义了。虽然,在一开始李劲松就觉得,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没有人会公开得如此详细,但是他觉得还是应该努力争取。
此次九成中央部委公布的数据饱受质疑,对“三公”经费的解释过于简单,李劲松认为,因为国务院的要求没有细化标准,各部门凭自己理解,有各自顾虑和担心,确实是在回避更全面的监督,“部长级用的是哪几部公车,各处办公用的是哪几部公车,公共接待多少次,每次多少钱,接受这种监督的承受能力还没到位。但,中央部委起到的是带头和表率作用。”
2010年,央视曾披露中国“三公”消费达9000亿元,李劲松对这个数字特别敏感,“我这次提的、推动的是中央部委。我的立足点,三公消费腐败能不能遏制,纳税人的负担能不能减轻,9000亿元开支,中央部委93亿元,大头是在下面,三公消费腐败重点不在中央部委,是在市、县等更基层的金字塔的最底层。我的目的是希望9000亿元减少到4500亿元,5000亿元,为国家遏制腐败遏制‘三公’浪费。”
“这次,审计署公开了人均数,总数等数据,这些数据我们无从考证其真实性,但是如果县里的审计局能这样公开,接待谁吃了多少饭,公车跑了多少路,我们县里群众很容易可以发现它的问题。也就是说,基层部门公开‘三公’消费总数,比较容易判定它的合理性、合法性。”李劲松如此审视此次公开的意义和价值。
提升的空间
至少应公布职工人数和车辆数,因为有了这两个数字,就可以计算出很多平均数,比如人均招待费、人均车辆支出、车均消费等等
由于各单位公布的详细程度不同等,使公众难以真正了解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不过专家认为,这使得以后在操作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间。
各部门披露“三公”经费详细程度各有不同。在94家(烟草专卖局以企业身份退出财政开支序列)中央部委“三公”账单中,最认真详尽、可信度最高的莫过于审计署的“三公”报告。一直在审计其他部委、单位的审计署,对于此次“被审计”交出的答卷令所有人满意。
与多个部门仅公布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数有所不同,7月11日,审计署还公开了2010年的“三公经费”预算数。还有审计署办公厅的一份情况说明,指出数据包含了审计署及18个派出机构和7个直属事业单位所有“三公”消费状况,还详细说明了因公出国、出境团组数、人次数、出国出境的理由;购置公务用车的数量、单价、车辆维修保养费用、车辆数、车均耗费增长理由、解决办法;全年接待团组、人数、公务接待费开支用途等等。并对2011年公车预算进行了压缩。
除审计署外,国家粮食局也公布说,每辆车的运行维护费为5.57万元。而国家自然基金委、卫生部、水利部、广电总局、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部委,都对“三公经费怎么花”附上了较长的说明文字,原因很具体。
“如果能更详细一些,公布会更加有意义。”统计专家、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至少应公布职工人数和车辆数,因为有了这两个数字,就可以计算出很多平均数,比如人均招待费、人均车辆支出、车均消费等等。“不然的话,有个部门花了几亿就遭到质疑,殊不知人均下来只有几百元的招待费。而有的部门车辆支出不高,可是一计算车辆平均支出费用就很吓人。”叶青说,另外,在以后的公布中,还要统一标准。“如果大家都能够将很详细的数据和说明,统一格式地详细披露,那才是真正达到透明公开。”叶青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