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幸福’。我问儿子:幸福是什么?儿子说:知道,就是有人能帮我写作业。儿子说:开学了,学校和补习班老师的作业多得要死。看来,手快的儿子也吃不消了。”这是临近开学,南京一位小学生家长的微博留言。这条微博因代表了不少孩子的心声而受到关注,这实际上也传达出一个信息,就是现在的孩子们可能并不幸福。
有道是“缺啥补啥”,于是今年中央电视台的公益节目 “开学第一课”就是《幸福》。在这一堂课里,讲述了乐观自信的钢琴盲童刘浩、重庆跳MJ舞步的校园师生和带着养母上学的“最美女孩”孟佩杰的故事。还有邓亚萍、杨澜、成龙、杨利伟等社会名人,一起与全国的中小学生探究“幸福在哪里”。以比较鲜活生动、寓教于乐的影片,对全国两亿多中小学生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道德教育。
从各种媒介的反响来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许多人都从“开学第一课”里,重温了那种属于童年的快乐。但这“幸福”的场景,仍无法掩饰那些“不幸”的镜头:上海浦东一名女中学生因厌学而跳楼自杀身亡;开学之初,西安一父亲因粗暴教育而打死孩子;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许多城市,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被挡在校门之外,他们正穿过城市高楼大厦找寻着一张小小的课桌……不少孩子还正在寻找幸福的路上,甚至因此与幸福永诀。
一提起“幸福”,相信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说法。也正如《幸福》里所唱的“幸福在哪里?幸福在你我心里”。虽然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千差万别,但总之有一条,幸福就是让内心感到充实,感受到爱与被爱,感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实质上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对孩子们来说,无非就是如何健康成长,也就是于丹在“第一课”中所讲:“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然而,我们真的对孩子的成长足够重视吗?我们是否真的给予了孩子影响一生的幸福教育?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我们的教育是否也因沾惹了浮嚣的气息而庸俗化?功利化?
如果我们并没有像我们所倡导的那样去做,那么“开学第一课”里所谓的“幸福”,就不仅仅是给孩子们看的,更应该是给社会看的,给教育工作者、给教育管理者、给家长、给更多与教育有关的成年人看的。因为,孩子们很多时候是被动地接受,你给他幸福他就拥有幸福,你给他苦难他就拥有苦难,你什么都不给那只能任由其心灵荒芜。孩子们的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人对他们的态度,因此全社会对教育真正的重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对童真心灵的呵护,才是孩子们最大的幸福。
同时,“幸福教育”并不是仅仅表现在开学这一刻,更应该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在9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因为教育部门的重视、媒体的渲染、家长的重托……全社会把目光都聚集到了校园里来。有了这么多人的呵护与关照,或许孩子们此刻是幸福的。可是,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如何让这“开学第一课”来得更持久?不要因为这一阵风吹过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层出不穷的作业又死灰复燃,把孩子们的“幸福”吞噬得无影无踪。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幸福,则国幸福。毕竟,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才能有更加美好的未来。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幸福是现代教育最核心和最终极的价值理念,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有义务将孩子们训练成有用之人,更重要的是,将他们培育成懂得幸福的人,教会他们拥有幸福的能力。为了让孩子们拥有更多幸福的能力,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强调 “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的童年”。“幸福教育”已经成为自上而下、社会各界达成的一种共识。
“救救孩子”本是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呼吁,救的对象是被封建思想迫害的孩子。虽然我们今天的孩子相比过去幸福了许多,但他们很多方面还需要被拯救,比如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教育体制不合理给他们造成的学习与精神的扭曲,于是有外国人评价中国的孩子“不缺教育,缺少教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如果没有教育体制的革新,教育现状没有大的改观,那么孩子们的幸福还是虚妄的。
如何让孩子们领悟“幸福”的真谛,不是一堂课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几个影视明星说几句高调的话就能实现的,更不是一些主题先行的生硬灌输所能达到的,一蹴而就的幸福教育只存在于艺术之中。因此,需要教育体制的强力支持,需要教育观念的日渐更新,需要老师日积月累的引导,需要孩子在平凡生活中领悟……对孩子幸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开学第一课仅仅是一个引子,引子过后才刚入正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