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准备在成都勤工俭学,完成最后一年学业的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大四的学生童雪飞经过多日的低烧后,在医院经检查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而她母亲在得到消息之后却表示,既然得了病,就去死吧。
女儿身患重病,身为母亲不但不理不睬,还撂下狠话。乍一听来,这是一个多狠心、多应该被谴责的母亲。可是,童雪飞母亲说出这番话,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她个人的性格问题;二是本身经济条件就不好,担心女儿的病连累自己,让自己因女儿的病而致贫。
无论是母亲的狠毒还是女儿的怨恨,都让我们看到了两代人面对疾病与突然而来的灾难时的无助与无奈。在母亲冷漠的话语背后,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一个更加粗砺的现实,那就是:倘若没有媒体舆论的介入,普通人一旦生病,唯有依靠家庭自己的力量才能获得生命的救赎,而此时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力量往往集体失声。
有一位身为医生的网友,在这则新闻下跟帖说,作为肿瘤内科的医生,他曾经收过很多白血病患者,大部分家属都选择放弃治疗,选择骨髓移植的少之又少。有相当一部分家属听到是急性白血病,甚至直接放弃化疗。很多家属都是要求医生对症支持治疗,不求延长患者的生命,只求患者能够在无痛中死去。因此,在现实中,童雪飞母亲这样的人并不是个例,而是大有人在。
这里面其实隐含了两个问题,一是医疗尤其是药物费用为何如此之高,有没有压缩的空间?二是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为何在此时“不在场”。救助这些不幸染病的患者,不能只依靠媒体偶然的曝光。对这些患者的救助、治疗,更加需要依靠医疗费用的全面降低,依靠社会保障、救助全面而强有力的覆盖,而社保不能看起来比患者还要疲软,一副“肌无力”的样子。 陈小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