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国庆期间实地走访——
摸底神木民间借贷市场
对神木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白永军来说,这个假期是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前一段时间很忙,过完节又要忙了。”不断增多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让白永军和他的同事难以停歇。
民间借贷纠纷案占九月开庭公告八成
据介绍,近一段时间以来,神木法院受理的民间信贷纠纷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该院全年立案的民间信贷纠纷案件为150余件。
而在神木县人民法院网站上,记者看到,整个9月份开庭公告有60多条,其中,有关民间信贷纠纷的案件就占到八成左右。“除去一部分刑事案件,每年我们受理的案子中,民间信贷纠纷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神木县法院一位庭长对记者说。
神木民间借贷纠纷呈增加趋势,是否与温州信贷危机爆发有关?“肯定有影响。”闫怀荣表示,温州频繁出事,对神木本地的一些典当行造成了心理上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更加谨慎。最近县上也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对典当行进行整治。”
10月5日,本报记者走访了神木县城内几家还在营业的小额贷款公司,或许是受近期监管收紧的影响,对于记者的采访,工作人员显得很谨慎,均以负责人不在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不少人出了事都不敢公开”
值得注意的是,在法院立案等候审理的民间信贷案件相关文件中,无法找到“典当行”、“担保公司”等这些与“地下钱庄”相关的字眼。所有的案件都是以“某某人与某某人民间借贷纠纷”形式出现的,其中也不乏“一个人告几个人或者几个人告一个人的情况”。
“其实这些都是个人与典当行之间的纠纷。”白永军解释说,由于典当行多数只取得了工商执照,而不具备特种行业执照。那些把钱借给典当行的人,与典当行签署的都是制式合同,“如果把这样的合同拿来,就会被认定为非法集资。所以,他们只能以个人之间的借贷纠纷的名义来立案。”
据了解,目前神木法院受理的民间信贷案件中,涉及的最大金额为100万左右。“看起来单笔金额不是很大,但有些是一家典当行借了几个人的,总计金额就会很大。”
数据显示,仅在过去的两年间,神木法院受理的关于民间借贷案件涉及金额已达5000余万元。“实际上,出现问题的要比目前立案的数量多得多。”闫怀荣说,“不少人出了事都不敢公开,有些典当行收不回款也不敢去报案。”
简能律师事务所律师焦治平向记者证实,“最近咨询这类案子的比较多。”而陕西秦北律师事务所杜博律师则认为,民间的借贷纠纷在神木十分普遍,出现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的。
过去“富帮穷”而今“民助富”
风险越来越大
实际上,从今年年初起,神木的民间信贷环境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年初,包头、鄂尔多斯一些“地下钱庄”资金链出现问题,“神木很多人已经不再把钱往出借了。”当地的一位知情人士说。
杨志刚是一位普通的神木居民,他在精煤路上开有一家“奇石店”。和多数神木人一样,之前他也有一部分钱放在典当行,“今年已经收回来了,觉得不保险。”他表示,身边的人这样做的很多。
不过,尽管不再把钱借给典当行,但杨志刚仍在为钱的事发愁。“这里的生活成本太高了,总得想办法赚点钱,可是又不知用这些钱干点什么好?”他告诉记者,目前自己的“奇石店”生意并不景气,还向记者打听是否有好的投资渠道。
中国西部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方建武表示,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民间信贷的风险,但由于缺乏更好的投资渠道,一部分资金并不愿从中退出,“资金总是逐利的,哪儿的利率高自然会流向哪里。”
中国人民银行神木县支行行长郭辅平则更为担忧,今年以来,神木民间借贷从炒煤矿、炒房地产转向了炒资金,先前投入采矿和房地产的资金遭遇政策调控导致变现和收入能力大大降低,维系其运转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民间资金拆东墙补西墙。所以,今年的情况与往年的情况有着本质区别,过去是“富帮穷”,而今年以来是“民助富”,其中暗藏的风险越来越大。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 刘鹏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