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大校长周其凤亲自操刀作词,北大中乐学社献演了一曲《化学是你,化学是我》的大合唱。该演出视频上传网络,一曝光即引起了轰动。众多围观者中,有人大呼“天雷滚滚”,也有人批评“斯文扫地”,更有人哀叹“北大精神失落”。其中阅历丰富、深谙传播规律的网络老鸟,则迅速给它戴上“神曲”的帽子,宣称这超越了曾风靡海内外的神曲《忐忑》。
从后续报道可知,原来今年是“国际化学年”,为此北大设立了“化学年音乐会”予以强调和纪念。这个歌词即是有化学家专业身份的周校长,因应学生要求而作——— 按周校长调侃的说法,“写这首歌是被学生们逼的”,“语文学得也不好,不会写诗,更不会写歌……所以很勉强……但希望大家喜欢这首歌,帮着我给它流传起来”。
诚如周校长自况,他语文没学好,不会写诗填词——— 恭谨地拜读歌词后,我以为,周校长毕竟是科学家,他并非自谦,而是实话实说,科学精神难能可贵。在我看来,周校长语文其实还凑合,歌词规整,结构完毕,也没病句。真正问题在于文学素养,主要体现在歌词意思明晰,但过于夸张,而且缺乏文采、没有韵味、意境就更谈不上。尤其在修辞上很不给力,隐喻使用不当,什么都是化学,有无限夸大化学的功效直达滑稽的效果。
然而,如果少安毋躁,清凉一下头脑,就不难体察,网络对此事的反响中,也一样缺乏自知之明和自我尊重,也有不尊重文化、无视社会分工和专业精神的因素。这种一触即发,兴致勃勃的网络逗乐的流行大潮,其实多是泡沫,恰好暴露了互联网上急功近利、肤浅浮躁的一面。有点网龄的人都清楚,网上类似这种不管来龙去脉,不分青红皂白,审丑情绪高涨、躲避崇高、调侃神圣、亵玩权贵的做法,多如牛毛,并非始自今日,也不只落在北大现任校长身上。
我还有一个看法,以为让这歌词戴上神曲高帽的,并非歌词的平庸,而是北大校长这个身份。可以想象,如果周其凤只是一位化学教授,那么,就可能导致另外一个结果——— 至少我就会认为,同样是这个干巴巴的歌词,我才不会用深谙歌词创作精髓,善于传情达意俘获人心人情的高手要求他呢。我反而会觉得这位科学家富有幽默感,古板干瘪正是他的有趣之处。
换言之,何以网民为此感到殷殷雷鸣,为此纠结进而狂欢?我猜恐怕和北大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上具有象征意义有关,历任校长也从来没有像其邻校校长一样,闹过面对全球念错字的笑话,虽然一首应景的歌词无法衡量文化素质,但这可以是一个标志,透露了“春的讯息”。但我还是想借一步说话,坚持认为相较于某些官员到处题词,不但丢掉了咱们文化中推崇的藏拙、有耻、怕羞的优良传统,还基本毁掉了几千年的遗产书法书道,这样偶尔写一写歌词已经算不错的了。况且,我甚至认为,这事还有利国利民的一面——— 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真是高瞻远瞩,恰逢其时啊。类似事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建设、发展和繁荣文化起示范作用:从何处着手,且刻不容缓。(令狐补充 知名网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