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慈善总会近日称,将先期向四川、甘肃等省市近百所中小学捐赠111万余册《慈善读本》,后期还将向全国各地中小学推广。今后,中华慈善总会将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慈善将有望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估中。(11月9日《京华时报》)
将慈善的内核,嵌入教育的软体内,顺其枝蔓,渗入人心。一来,抹去慈善文化传播的冗杂路径,省事;二来,让孩子们得以自小接受慈善文化渲染,适时。过程简短易行,手段更是高妙。
悉观良策,却发现“有望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估”之措,刺眼至极。要知道,所谓评估,即将慈善当作了一项素质评定的指标。以此施行,一个孩子做没做过善事,捐没捐过款,都会成为反映其素质问题的项目。
评估之下,必定有高有低,有褒有贬。做好事,学雷锋,善行义举可歌可泣,堪为道德高尚之标杆,可褒。但与此对比,“不行善,不捐款”,是不是就该成为低鄙的旗帜?是不是就要说这孩子素质有问题呢?
说到底,评估给定的结果是品质问题,而评估的指标却是行为。这种行为反推的检验性逻辑,是需要建立在大量长期的行为反复上的。拿到这里,明显难适用于“慈善-善良”的关联性问题上来。毕竟,学生不可能三天两头地去做善事。将慈善简单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估中,绑架于一个问题评定系统,其蹩脚之处不难窥见。
每个人,都有选择如何高尚的自由;每份善,都应该来自本心最原始的冲动。评估计划,冒进急攻,以教育绑架慈善。最终,在比拼激烈的教育战场上,只会催生“带着孩子去捐款”式的“伪高尚”。恐怕那时,我们的“行善”的下场,就与现今模式化的“艺术培养”一样,想到的只会是给孩子加分添利,再也找不到其行善本身的意义。
随着个别慈善机构丑闻的风生水起,公信力严重受损,人们对于慈善的信赖,对于善行的参与,都有所降减。焦心积虑之下,相关部门的冒进之失也不难理解。但越是急躁,越应看出事件发展的纹理。慈善氛围,是要靠校园教育来塑造。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纳入素质评估,教育绑架下的强迫利诱,只会让人的本心与慈善真意渐行渐远。 (覃剑 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