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百佑的三女儿曾在日记中说“我没有快乐童年”,但萧百佑认为,他们考上了北大,在学生阶段取得成功,以后回忆童年肯定是快乐的。
62%的参与调查者认为“不能,成功不等于快乐,快乐更重要”。
19%的参与调查者觉得“现在也许不会,但孩子长大会明白的”。
7%的参与调查者赞同“学业成功就是快乐”。
12%的参与调查者表示“说不清”。
高二学生刘文杨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狼爸”又一次绑架了孩子的意志,他举例说:“狼爸”的小女儿萧冰挨了打,因为要练琴,“狼爸”打萧冰时只能打腿,上面全是血印。萧冰的姑妈边哭边给侄女洗澡,“姑妈你别数了”,萧冰冷静地告诉姑妈“28下”。刘文杨说:“孩子怎么会认为这样的回忆是快乐的?就算后来发展得很好,但我认为失去了美好的童年是最大的不快乐。”
而这并没有来自“狼爸”子女的佐证。有媒体采访萧百佑时,他称孩子忙于学习不便接受采访,对孩子的惩罚没有上限,因为“错误没有上限一说”。
个案推广隐忧重重
您会考虑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吗?
44%的参与调查者认为“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52%的参与调查者选择“不值得借鉴,棍棒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不利”。
4%的参与调查者表示“不好说”。
现在每年寒暑假,都有各地的家长带着孩子到萧百佑这里学习,请他培养。而对于这些孩子,他也无一例外地同等对待。是否值得推广?69%的参与调查者认为“不值得,目前不适合推广这种教育”。
有学者表示:社会竞争的加剧使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寄予更大希望。现实是优质教育资源依然较为缺乏,教育公平问题仍旧没有解决,有学者感叹,中国家长的教育价值观也渐渐发生了扭曲。而作为一种教育心理,不论是严苛体罚还是溺爱娇惯,都折射出如今的中国父母对于家庭教育的焦虑。
网友“白色灰色”发帖称:个案进行推广,本来就风险较大,盲目响应追捧的结果,很可能是若干年后出现更多受伤的“小白菜”。
积极意义在于反思家庭教育
“‘虎妈’‘狼爸’的出现引发热议,您的看法是什么?”
49%的参与调查者认为“是好事,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值得探讨”。
29%的受访者表示“只能博人眼球,没有多大意义”。
有网友开始质疑萧氏子女以较低分数考入北大,有人质疑其就是商业炒作。
在大学老师萧娜看来,棍棒教育一词太刺激眼球,如果换做惩罚教育,倒是有可以借鉴之处,以鼓励教育为主,在保护孩子天性的前提下,适度的惩罚教育会锻炼孩子的毅力,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即便培养不出北大学生,也会使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变得有韧性。
萧娜说:“实际上,我们在看待这个事件的时候,自然地过滤掉了一些信息,如在12岁之前,萧百佑多采用惩罚教育,12岁之后多采用说理教育,这种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还是值得大家借鉴和思考的。”
文/记者 张潇 实习生 王珑 罗利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