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路者的救命稻草
走出去,总要讨生活,而做小吃成为最好的选择
邓世奇出逃,是因为沙县的“标会”倒了。
标会,是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较为普遍的民间融资形式。一个标会往往由几十甚至上百人组成,发起者称会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沙县几乎人人入标会。邓世奇参加了30几个标会。
但标会盛行的同时,赌博也成风。1992年,沙县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金融灾难爆发,标会纷纷倒闭,“八大会头”集体外逃。
瞬间,邓世奇从小老板变成了“负翁”,负债13万元。
当年,沙县的城关、夏茂镇是标会倒闭“重灾区”。在追债的压力下,破产的“会员”大多选择跑路。据统计,只夏茂镇,就有1000多人出逃。夏茂人也成为后来做小吃的主力军。
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简称小吃办)第一任主任乐相森介绍,福州、厦门成为大部分外逃沙县人的首选地。那里离沙县不远不近,城市够大也容易藏身。
“走出去,总要讨生活,而做小吃成为最好的选择。”乐相森说,沙县家家都有做小吃的传统,再者,开小吃店本钱不需要太多,“四根竹竿撑块塑料布,两个煤炉伴只扁肉锅,就可以叫卖了。”
小吃成为沙县跑路者的救命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