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吃饱五元吃好”
做小吃赚钱快的信息快速传播,更多的沙县人背起鸳鸯锅拎着木槌,奔向城市
邓世奇的第一家小吃店开得不顺利,还赔上了押金。房东把房子转租的那天,他和妻子原冬英蹲在店门口,抱头痛哭。
“我们都想去跳海了,但想想还有孩子。”邓世奇说,那之后两人在马路边架起锅灶,从天黑干到天亮。
这样干了两个多月,邓世奇在厦门湖里区挑了间12平方米的店,挂上了“沙县原家小吃”的招牌。
地方选对了。“头一天卖了158块钱,第二天188块。当时一个月能赚上千元。”邓世奇说,当时工人月工资几十元。
沙县小吃业主们说,在市场摸爬滚打后,他们发现,开店最重要的是位置选择。沙县小吃一般选择在学校、厂矿和写字楼附近。
“一元进店,二元吃饱,五元吃好。”乐相森认为,便宜、口味好、快捷,是沙县小吃被众多食客接受的原因。
早期,邓世奇店里扁肉卖一块一碗,拌面五毛。但流水量大,每天能卖五六百碗。
而上世纪90年代初,正赶上下海潮、打工潮,吃饭难、住宿难、出门难渐成问题,沙县小吃填补着“吃”的市场。
邓世奇回忆,当时也不办理证照,开小吃店的门槛极低,“工商局抓到只罚款500元,并不妨碍经营”。
他的小吃店,日营业额很快突破千元。
沙县小吃一般营业时间很长,往往开到凌晨两三点。为了省钱,小吃业主晚上住在店里,做小吃的煤炉晚上封住也放在店里。一次邓世奇煤气中毒,爬到门口打开房门,把命捡了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