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新闻》记者 王晶 安爱农)老西安人都知道,要说起西安的老地标,就不得不提起当年道北的大华纱厂。如今,整个城市在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很多我们熟悉的老地方也在慢慢消失,最近就有人说,存在了76年的大华纱厂要拆迁,一个标志着西安近代工业开始的地方就要消失了。
大华纱厂始建于1935年,建厂时的老板叫石凤翔,是蒋介石次子蒋纬国的岳丈。受大华纱厂影响,陕西一度成为全国重要的棉纺织工业基地。上世纪80年代,大华纱厂开始亏损,最终在2008年因为经营不善而申请政策性破产,之后,大华纱厂成为供人们纪念一个时代的符号。
来到位于太华路的大华纱厂家属区,到处可以看到两鬓斑白的老人,一问,都是在大华沙场工作过大半辈子的老工人。
大华纱厂老工人杜师傅:原棉进车间以后,先是纺成粗纱,再下来是细纱,细纱下来是织布车间。那雁塔牌布好么,都老牌子,当年都是有名的。
90岁的李宗春老人1945年进厂,在厂里干了40年,他见证了大华纱厂半个多世纪的变迁。
大华纱厂老工人李宗春:旧社会工人可怜的很你不知道,给你吃不好,穿不好,没人管,福利更谈不上,有好多工人受了(伤)残疾,把工人代表拉走了,腿断的脑子受了刺激的,就都完了,解放以后,工资待遇提高了,养活一家人,儿子有了,孙子有了,重孙都有了。
李宗春老人五个儿女中,二儿子和小女儿后来也进了纱厂。纱厂在全盛时期有将近六千名工人,没人能说的清,当年日夜不停的机器轰鸣声到底养活了多少人。
记者:现在我们进到了大华纱厂从建厂时就有的老车间,从这边的侧门看过去,那边的一大片厂房被分割成了大大小小的八九个区域,一些老纱厂工人告诉我们说,以前这里主要有清花,梳棉,并粗等八个车间,通过这8个车间,把进厂时的棉花变成出厂时的棉布。今天,这里给我们的感觉是很残破,但非常安静,但这种安静又给人比较特殊的感觉,试想下,我们所看到的这一片区域,当年机器一开,同时有两三千人在这里工作,那个场面一定非常热闹。
如今,厂房内只能看到来来回回的建筑工人。可是让记者好奇的是,他们并没有拆掉已经残破不堪的厂房,而是在加固,修复,一位工人告诉我们,他们甚至被要求连墙上的标语和题字板都不能碰。据了解,大华纱厂并没有被拆迁,这个正在改造的项目叫做“大华·1935”,主体建筑是大华纱厂的原有厂房,改造之后,这里将会以一个艺术商业街区的面貌重新出现,大华纱厂也将肩负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厚重历史,重获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