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国 内 时 评 社 会 国 际 图 片 网 事 娱 乐 体 育 人事任免 世园会 问道楼观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华商网 > 新闻 > 社会
中石化下属公司技术主管不满低待遇受贿百余万
http://news.hsw.cn    来源: 法制网  2011-12-06 10:45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推 荐
乌克兰女权团裸抗欧洲杯
乌克兰女权团裸抗欧洲杯
路透社评2011年度最佳图片
路透社评2011年度最佳图片
·巴基斯坦女演员裸照上印度杂志封面惹争议(图)
·导致赵作海冤狱的杀人案二审开庭 3名被告获刑
·网爆“赵美美”炫富生活 其母叫嚣等检察院查(图)
·千万富翁夫妇祖坟前相拥自杀 调查疑点重重(图)
·北京豆腐黑作坊内智障劳工死亡 老板赔15万私了
·略阳4男子轮流嫖宿幼女追踪 涉案干部被开除党籍

  法制网记者 潘从武 法制网通讯员 俞晓东

  他曾是中石化下属公司的技术主管,有着辉煌的事业前景,也曾经踌躇满志。可他却禁不住金钱的诱惑,在权钱交易中一步步迷失了自我。

  近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某石油管理局钻井公司新疆分公司泥浆技术主管孙军受贿案有果,办理此案的检察官首次向《法制日报》记者披露了具体案情,分析了一个年轻干部在受贿犯罪过程中的失衡、贪婪、侥幸的心理。

  跨省反腐检察官“造访”技术主管

  2010年12月,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人民检察院接到举报称,中石化工作人员在泥浆助剂(油田钻井公司在打井时向井里添加的化学产品)的采购上存在受贿行为。

  经检察院反贪局初查,发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某石油管理局钻井公司新疆分公司泥浆技术主管孙军的银行账户有些异常,每月都有万元以上的大额资金频繁进出。

  侦查员在调查泥浆助剂供货商的银行卡时,发现他们经常给内地一些银行卡汇钱,而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点就是孙军。经查,这些内地银行卡均由孙军的亲友所办理。

  今年1月,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人民检察院组成专案组,分别赶赴四川、海南、福建等地调查,并取得重要证据。

  此时,孙军已被公司调回湖北省工作。侦查员赶到湖北省潜江市,在当地检察机关的配合下,找到了孙军。

  面对突然造访的侦查员,孙军显得有些惊慌,但随即镇定下来。孙军拒不配合取证工作,侦查员在其家中搜出几张其用来受贿的银行卡。

  孙军被带回新疆后,仍抱有侥幸心理,不愿交代自己的受贿事实。

  侦查员再次赶赴四川、福建等地,对孙军的亲属调查取证,同时讯问行贿人,取得关键证据。

  当铁证摆在面前时,孙军再也无法保持沉默了。

  随后,孙军交代了自己利用主管泥浆助剂采购便利,收受供货商贿赂的事实。

  心理失衡 “潜规则”贯穿采购始终

  现年38岁的孙军,系湖北省天门市人。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某石油管理局工作,因其业务能力强,深得领导和同事的肯定,是公司公认的技术权威。

  工作后没多久,孙军就从泥浆助理工程师升为工程师,后相继担任泥浆技术主管、泥浆站副站长,具体负责泥浆技术管理工作。

  2007年,孙军被派驻新疆分公司任泥浆技术主管。然而在新疆工作一段时间后,孙军发现这里条件艰苦,工资待遇却没有提高,加之妻子下岗,生活压力全落在他一人身上。

  面对这些挫折,孙军感到极不平衡,他决定利用采购泥浆助剂的机会捞一把。恰巧此时长期与公司合作的一家供货商主动找上门,在供货商的暗示下,孙军心动了。

  虽然这家供货商与公司签有供货合同,但供货商希望孙军能增加采购计划,或者提高采购价格,这样赚的钱就会更多。从此,供货商经常给孙军汇钱,而孙军的采购标准则直接取决于贿款的多少。

  孙军在一次次权钱交易中迷失自我,陷入名利、金钱的泥潭不能自拔。

  条件艰苦工资待遇却没有提高 年轻干部心理失衡觅发财门路

  疯狂敛财收受贿赂167万元

  一名曾向孙军行贿的某公司法定代表人证实:“我公司经营石油泥浆助剂,因此有求于孙军。在孙军担任某石油新疆分公司泥浆技术主管的4年间,其负责泥浆助剂的使用和技术方面的工作,进哪个公司的产品基本是他说了算。不给孙军好处费,他就不进我公司的产品。他在电话上告知我进货量,并提供银行卡号,打多少好处费也是他说了算。”

  经调查,孙军共受贿167万元,他的亲属用其受贿所得在湖北购买了两套商品房、一辆本田雅阁汽车。

  今年11月,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被告人孙军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4年,剥夺政治权利两年。

  ■沉思录

  收钱办事,用权换钱——这样的潜规则在不少人的意识中被默认存在,以至于凡涉及到从中协调、职位晋升、替人消灾等方面,都随处可见潜规则的影子。在一个习惯于“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潜规则氛围下,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很容易蜕变成敛财的腐败分子。

  制度真空可以通过加强监管来弥补,而打破潜规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防止原本纯洁的年轻干部被“潜”成贪官,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编辑:张乃千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