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设想建4个水库调水量
“引汉济渭”工程引水量巨大,且输水距离很长,怎样提高供水保证率和调度灵活性呢?
西安市水务局提出了在“引汉济渭”工程输水南线布设四处平原水库的设想。
天桥水库:位于户县涝河西岸107省道以下,水面面积1154亩,库容740万立方米。
沣河秦镇大坝平原水库:对现有秦镇大坝加高1.5米,可形成水面面积1169亩,库容195万立方米。
太平河入沣河口平原水库:可形成水面面积833亩,总库容167万立方米,若将周围可用土地纳入湖区,可形成水面面积1324亩,总库容265万立方米。
昆明池:位于长安区斗门街办,根据相关规划,昆明池区域将恢复水面面积6945亩,形成库容1390万立方米。建议以昆明池水量为水源,在斗门镇增设一处水厂。
以上4座水库实施后,不仅可调蓄“引汉济渭”来水,同时也可极大地改善西安市西南区域的水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本报记者郭晓蓉
缓解渭南多年“干渴”
本报渭南讯(记者芮潇潇)谈起引汉济渭工程,渭南市水资源办主任靳瑞杰表示,工程将大大缓解渭南用水紧张局面。按照现有的引汉济渭工程水资源分配方案,2025年,渭南可支配的汉江水有1.04亿立方米。
靳瑞杰昨日说,渭南地区的水资源总量虽有20.06亿立方米,但人均只有380立方米。按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总量低于1000立方米,即属于一般缺水地区,低于500立方米的,属于极度缺水地区。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200立方米,从这些数据可看出渭南属于极度缺水地区。
本报专访
省水利厅厅长王锋:谋划8年工程终开建
我省为何要实施“引汉济渭”工程?将给陕西带来怎样的变化?本报记者专访了省水利厅厅长王锋。
缺水制约关中陕北发展
华商报:“引汉济渭”工程是从哪一年开始着手的?
王锋:我省71%的水资源分布在陕南地区,关中和陕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省的29%。目前关中实际用水量已接近极限,如果不增加有效补给,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难以修复,建设关中城市群和经济区的目标将难以实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不少工业项目也因缺水难以落户。可以说,水已成为制约我省特别是关中、陕北发展的“瓶颈”。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西安发生水荒以来,我省就已开始着手研究“引汉济渭”工程。历时8年,“引汉济渭”已具备全线开工建设的条件。
移民搬迁2017年全部完成
华商报:周至、佛坪、洋县、宁陕四县将有近万居民需要移民。搬迁将如何进行?
王锋:今年9月,“引汉济渭”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已获得水利部和省政府的联合批复,在此基础上,我省已基本完成移民安置规划。搬迁将按照本县安置或列入陕南大移民方案两手实施,计划2017年全部搬迁完成。
今年,首先将在宁陕和佛坪县进行搬迁试点,共涉及两县的3个乡共207户800人,年底前可基本完成搬迁。
对秦岭、陕南生态影响有限
华商报:有网友担忧,工程施工和大规模调水会不会对秦岭和陕南生态造成影响?
王锋:工程对秦岭生态的影响非常有限,工程施工都尽可能避开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区域。有部分施工点无法避免地设在朱鹮保护区、天华山保护区、黑河湿地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内,但都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并不在核心区,而按国家规定,实验区是可以施工的。对此,我省专门做了“引汉济渭”工程对保护区影响的专题报告,经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省环保厅论证后,认为方案是可行的。
水利部等多部门经过论证,认为在基本不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提下,汉江具备调水条件,调水对陕南的不利影响有限,还可大大提高三河口及汉江黄金峡水库以下河段的防洪能力;形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带动陕南生态旅游发展。本报记者卢红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