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期间,我在解放路上参加社区组织的豫剧专场演出,这演出的位置正是当年“胜利剧场”所在地。触景生情,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55年前的解放路上。
1956年夏,我从乡下来西安上初中。一出火车站,踏上灯火通明的解放路,只见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最耀眼的霓虹灯招牌要属几家戏院:狮吼剧团、民众剧社、胜利剧场、双兴剧团。自北向南数,胜利剧场第一家,专供外来剧团演用。最南端的“双兴剧团”深居游艺市场内。而民乐园里的“狮吼”与民生市场后的“民众”则一巷比邻。狮吼剧团乃豫剧教育的一代宗师樊粹庭取“醒狮猛吼”之意,以旅行演出方式宣传抗战,激发群众爱国热情。樊先生创编的戏本“王佐断臂”、“巾帼侠”、“上甘岭”等久演不衰。与以豫西调为主的“狮吼”不同,“民众”则热衷豫东调,并坚持聘用制,荟萃名优名伶,戏路拓展出新。“柳毅传书”、“白玉钿”、“孟姜女”,移植秦腔“三滴血”堪称镇团四宝。现代经典“朝阳沟”原创版也是他们首家献演。每年农历七月,两家会同时挂出“牛郎织女”戏牌,整演一个月。是对台戏还是暗自竞争?观众看来却是异曲同工、各有千秋!
酷爱看戏的我,常为两毛钱站票发愁,只能蹲在剧场门口听喇叭声音。后来以勤工俭学的名义到狮吼剧团帮忙把门收票。既可看少半场戏,还能到后台欣赏常人看不到的演出花絮。
尤其难忘的是露天舞台的一幕:1958年夏时某天下午,人民艺术家常香玉率团来陕。从火车站步行至解放路的五路十字西北角,就地清唱了“花木兰”、“白蛇传”等名段。豫声飞扬在解放路上,至今戏韵悠悠仍在耳。
1959年我赴外地求学、工作。二十年后解放路上再看戏,剧场豪华,音乐舞美,灯光音响今非昔比。但怀旧依然,感慨万端:古城名道解放路,商达文通戏相助。梨园翠枝添彩笔,浓描重写辉煌谱。(张士华)
投稿邮箱:jiefangluzw@163.com或寄至西安市含光北路156号华商报社政企部(710068)
本活动由华东眼镜城全程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