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喝酒喝死人,死者家属一般都起诉
“这样的案子每年都有不少,一起喝酒所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其实有增加趋势。”一位基层法院的法官介绍说。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情况下,死者家属可以向邀请喝酒的人、同桌喝酒的人索赔呢?对此,溧水法院的一位法官解答了记者的疑问。“其实,很多喝酒死了人的事件中,家属一般都会走诉讼这条路,因为多数都是死者是被请客喝酒,才发生这样的情况。”这位法官说,多数情况下,家属们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起诉讼,也不见得非要拿到赔偿不可,所以期望值一般不会太高。“毕竟打官司的都是熟识的人,家属也知道自己一方是理亏的,如果死者不喝酒,别人不会拿着酒杯硬生生灌下去的。”
扬中法院的法官肖丽荣也指出,根据《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发生这类纠纷后,一般情况下是由发生人身损害的饮酒人自负损失。“毕竟个人的酒量有大小,这只有喝酒的人自己知道。如果明知醉酒的人不能喝酒还强迫劝酒,对方在酒后驾车、洗澡、剧烈运动也没有劝阻,或者并没有将醉酒的人安全送达时,很多情况下,同桌喝酒的人就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了。”
法院的判决表明,司法实践对此类案件的处理已经很明朗化。溧水法院的一位法官介绍说,从近年来溧水法院处理过的类似案件来看,调解结案的居多,主要基于双方是熟人关系,对方会从道义上考虑给予补偿。“如果是判决的,也多数是会判同桌饮酒的人担责,只是赔偿数额一般不会太高。”
这位法官还表示,至于同桌饮酒的人要承担什么样的民事责任,责任大小如何认定,那就主要得看案件的具体情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起喝酒的人是否尽到注意义务。比如,明明看着有人喝得醉醺醺了,还让他自己骑车回去,这种情况肯定要担责的。“但其实很多情况下,到底同桌喝酒的人有没有劝酒是很难界定的,大家在一起敬酒、劝酒,基本都是相互进行,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中,酒文化便是如此。”溧水法院的法官说,这也是此类案件相对复杂的原因之一。
其实,此前南京浦口法院的一起类似案例,就曾引发过大讨论。市民檀先生与同事一起喝酒,其中有位同事喝醉了,檀先生就送同事回家,哪想到次日早上,这位醉酒的同事被发现冻死在自家门口。最终,法院认为送人者没有完成护送任务应承担次要责任,所以判决檀先生赔付死者家属10.6万余元。尽管有人认同这个判决,但也有不少法律界人士尤其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有人认为,这是对社会良知的打击,会吓得没人敢送醉酒的人回家。
有律师就认为,抛开社会道德良知,送人回家单从法律上的义务来说,也是有限的。
到底赔多少钱,要看一起喝酒的人责任大小
探究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在酒桌上的推杯换盏,很多事情稀里糊涂就过去了,所以谈到谁劝酒、谁敬酒的问题时,法官们也头疼了。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有一点却是基本上确定的,那就是饮酒而发生意外的人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
“一般情况下,因饮酒而发生意外的人,基本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他本人对饮酒的危害应该是很清楚的。所以,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中,对于造成自身死亡、或者其他损害的后果,其本人应承担主要的民事责任。”溧水法院的这位法官说。“一般情况下,法院会考虑道德义务,假如有人掉进水里,如果你上前施救那就要彻底将其救出,如果你救了一半就放弃,而随后又产生不良后果的话,可能你会因此而承担一定的责任了。”
喝酒还会惹出这么多的法律纠纷,而喝酒又没法避免,那到底怎么办呢?南京律师张世亮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不请酒、不劝酒、不喝酒。可这样的“尽量”要求,对很多人来说基本都是无济于事。“如果我请客的话,肯定会让大家好好喝,可在喝酒前我会尽量做一些相关的提示。”他说。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在喝酒后送人回家的问题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让送人者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他认为更合理的说法其实是“适当的补偿义务”。
“如果有朋友喝多了,首先是不让他开车。”张世亮说,“你可以帮忙去街上拦一辆出租车,将其送回家,当然,最好还要告诉他的家人等着去接。”
律师建议:尽量不请酒、不劝酒、不喝酒
链接·“醉酒死”家属打官司获赔
广东:新人补偿1.8万元
2009年4月的一天,在广东增城市小驰和小丽的婚宴中,有宾客因醉酒而死,小驰和小丽被这名宾客的家人告上法庭。广州中院对这起“红白纠纷”作出终审判决,新人没有过错,但需酌情补偿1.8万元。据南方日报
浙江:宴请者赔偿2万元
2008年9月的一天,台州市民吴某在家宴请几位好友,赖某也是其一。结果赖某因醉酒而永远离开了他们,而自己和其他两名酒友也因此被赖某家属告上法庭索赔损失。10月23日,经黄岩区人民法院宁溪法庭调解结案,被告吴某赔偿给原告各项经济损失2万元,其他两名被告愿承担连带责任。据台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