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1年的最后一天,站在一年的终点回望过去的365天,关于我们自己的中国故事,就像三峡里的怪石嶙峋和波涛翻滚,惊心动魄而又历经沧桑,在这里,你能听到历史的潮声,在这里,你能看到历史的方向。 过去一年,五彩纷呈的大小事件、现象、人物构成了林林总总的变化逻辑,而其中颇引人注目的则是三 条逻辑,不妨称之为“三字经”:公、私、人。 先说“公”。它包含着公共事件、公权力、公共利益、公众人物、公共政策等等。对于一个有着两千多年传统制度的国度,“公”总是支配社会运行最重要的逻辑之一。2011年,《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行政强制法、“醉驾入刑”、社会保险法、“婚姻法新解释”等诸多影响深远的法律法规出台,这些条规或是对公权力程序上的规范,或是对普遍的社会行为、关系的重新协调,或是对公共利益的确认与保障。在法治建设进行了多年后,一大批法律文本的建立已经在理论上搭建起了法治社会的框架。法治的灵魂是公正,因此法律文本的建立极其重要,但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公平正义的灵魂只有将法律落实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才真正阳光普照、惠及苍生。 “三公消费”的财政公开成为今年信息公开法律实施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大部分中央部委都开始在网上公布部门的三公消费,一些地方省级政府也开始积极跟进,将“三公消费”、财政支出昭告天下,让纳税人明白自己上缴的血汗钱都花在哪些地方了。虽然,很多部门的财政公开显得粗糙混沌,云遮雾罩的模糊数据让人疑窦丛生,但是,财政公开毕竟迈出了第一步,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历史的车轮一旦启动,仅仅是强大的惯性就足以碾碎那些挡路的螳臂,可以预见,2012年的财政公开必将是“公”字逻辑中闪亮的一环。 还有更多的“公”在这一年夺人眼目。郭美美事件、动车事件、小悦悦事件、萝卜招聘事件、李昌奎事件、瘦肉精事件等等,这些公共事件宛如江底的巨大礁石,给惊心动魄写下了浓浓的注解。这些事件大多和公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关于公权信息不透明、或是关于公权危机处理不当、或是公权监管不力、或是公权执法不公,等等。越来越多这样的事件表明,一方面是社会在开放中进步,因为空前发达的媒体传播技术使得信息封锁越来越不现实,人人都有欲望有条件对公权评说,一方面也说明政府以及其他公权的改革需要加快步伐,必须在监督权力、束缚权力方面引入更有效的文明成果,权力不敢滥用、不敢缺位、不敢盲目,而是时时刻刻保持对民众需求的高度敏感和契合。 “公”字是中国文化里最博大精深的字眼之一,如果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国情,就必须在“公”字上下足工夫。从某种程度而言,“公”字行得是否端直方正是决定社会能否健康有序运行的关键。 与“公”对应的第二个字是“私”。这个字千百年来就像新进门的小媳妇,备受公婆的数落,在传统文化的道德字典里往往是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存天理灭人欲”、“狠斗私字一闪念”等等,都是曾经主流文化对“私”的判决书。但随着国门打开、现代文明源源不断生根发芽的30多年来,“私”获得了历史的平反,它与人的权利、利益、自由、幸福密切相关,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解放了人的“私”域,给了个人更多自由与权利。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法治建设,哪个宏大工程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的“私利、私权”? 因此,过去一年,“私”同样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微博的勃兴就充分体现出“私”字的巨大威力。从“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到“免费午餐”再到动车追尾、郭美美追问,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一脉相承,都是个人的爱心、责任、权利、表达与监督欲望等“私利私权”发酵的结果。在过去一年,成千上万的人对夏俊峰案说不、为北海律师案讨论、为楼市调控为油价为校车安全鼓与呼,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是路人,可却又不约而同集体围观、参与,因为他们都知道,他们不只是在为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言说践行,他们更为事件背后所有人的权利、尊严、幸福而有所作为,关注别人其实就是在关注自己。 但是这一年的“私”并不总是体现出阳光与进步,还有灰暗与悲哀。最典型莫过于“小悦悦”事件,它同样把“私”字的另一面暴露无遗,人性中极端自私、怯懦、麻木的缺陷血淋淋地呈现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样的“私”已经无法靠道德能够约束,它是整个社会机体出现某种紊乱的结果,要修复鲁迅当年就斥责的国民劣根性,在于修复整个社会运行的各个零部件、子器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无一可漏。 最后一个字是“人”。任何一个抽象的概念、宏大的运动、复杂的现象,要被人们所铭记,往往会有一个鲜活生动的具象来做载体,以此直观地表现事件现象背后的价值、规则、理念。过去一年,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些人,他们无论好坏尊卑男女老幼,但他们作为复杂社会的具体代表,不仅凸显了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也揭示了社会与国家的酸甜苦辣。他们是:于建嵘、郭美美、屠呦呦、药家鑫、高晓松、小悦悦、吴菊萍、韩寒、吴敬琏、朱清时、钱明奇、陈贤妹、梁稳根、许迈永、陈有西……2011值得记住的人物成千上万,一篇文章注定要挂一漏万。在这些名录中,有铁肩担道义的公共知识分子,有自甘寂寞的科学家,有不幸夭亡的儿童,有在隧道里举火把的教育改革探路人,有被判死刑的大贪官,有为中国法治奔走呼号的律师,有80后的思想青年,有制造惊天大案的蒙冤者,有以平凡举动拷问常人的拾荒者——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又是充满了霄壤之别。无论是何种人生,人的尊严、价值、对常识的恪守、对规则的笃信,应当成为这个社会的集体共识;无论是何种轨迹,制度、环境能激活和促发人内心中善的一面,遏制人心中恶的一面,应当成为这个社会的基石。 没有人生来就是天使,没有人生来就是魔鬼,不仅是那些值得记住的人,更有所有的国人,他们人生的境遇、轨迹也往往与上述人物有着或多或少的重合。其实,那些应当记住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也是我们的人生,他们或坚守或失足或行善或为恶,一念之间权衡之下,又何尝不是所有普通人可能遇到的选择呢?在无数人汇集的人生舞台上,没有人是旁观者,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要让人心的向上战胜向下,唯有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恪守常识、坚守规则、不平则鸣,让自己生活在真实当中。 其实,无论是“公”还是“私”,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到“人”字上,人本身才是国家、民族、社会的主体和终极意义所在,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集体概念,而是具体的每一个人,以及法律赋予每一个人应有的权利和自由。 2012,无论风云变幻、世态沉浮,“三字经”将仍是我们无法绕过的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