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期转换、票贩子压票观望、旅客不及时取票是电话订票取票率不高的三大原因。
预售期转换——2011年12月31日之前,火车票预售期为5天,最晚只能预订2012年1月4日的车票,2012年1月1日开始,电话订票预售期为3-12天,最晚能预订12日车票。由于预售期转换,1月5日-12日车票出现了预售时间的“空当”,大量希望订此时间段车票的旅客都在1日开始预订,导致预订量猛增。1日预订的车票必须在1日晚12时(或2日中午12时)前取票。这样的结果就是:相当于平日近7倍的旅客要在两个时间段到取票窗口取票,导致取票窗口排长队,部分旅客不能及时取票。
票贩子压票观望——电话订票难以区分正常旅客、票贩子。票贩子也会通过电话订票预订热门车次车票,与正常旅客不同的是,票贩子订到票后,为了避免取票后倒票不成功造成的损失,会一边“占”着电话订票的票额,一边观望实名制验票的情况——如果实名制有空可钻,便取票到手高价卖出;实际情况是实名制检查较严,票贩子便放弃取票,造成订单失效。
旅客不及时取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旅客不了解电话订票取票时间,造成订单失效;另一种与上述小吕情况类似,即通过多种渠道购票,电话订票的车次、铺别不满意,又不想立即放弃,便一边占着电话订票,一边想别的办法,其他渠道购到票后,便不再理会已预订成功的电话订票,造成订单失效。如:一般情况下,电脑会自行设定,3张卧铺票铺别为上中下,两张为上下或中中,一张为中铺,有的旅客会采取订两张票,成功后取走希望得到的下铺,将上铺订单人为失效。
本报记者周沐辉
提醒
购票、乘车须带有效身份证件
本报讯(记者周沐辉)昨日是火车票全部实行实名制售票的第二天,下午3时许,西安火车站东售票厅内设置的公安临时制证口处,聚集了不少旅客,由于事先不知情或有效证件不在本地的旅客无法购买火车票,只能选择开临时身份证明。
记者看到,制证窗口前有一二百人,长队已排到售票大厅外。制作临时身份证件必须是购票者本人,需说出姓名、身份证号,由公安民警将信息输入系统,经过数据库联网,购票者的照片和信息会显示出来。
相关部门提醒旅客,帮亲属购票但未携带对方身份证件,不能代办临时身份证,必须本人来进行信息核对,才能办理。
“网络正常的话,办一个证需要1分钟左右,”办证民警说,目前西铁公安处紧急抽调10名民警,实行24小时四班倒,为旅客办理临时身份证明。
据了解,仅昨日一天,前去办理临时身份证明的旅客有近2000人。目前西安火车站每天对5趟列车(当日确定车次,每日都可能变化)实行整趟实名制验票,未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原件的旅客不能进站、乘车。本报提醒广大旅客,乘车时请别忘了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原件。
链接
网络订票系统多次瘫痪抢票难
连日来,铁路客户服务中心(www.12306.cn)已出现多次系统瘫痪、登录速度过慢甚至无法购票的情况。
昨日中午,有旅客反映,登录铁路客户服务中心(www.12306.cn)时,页面的刷新速度非常慢。在购票过程中,一旦提交订单,页面便频繁出现如系统忙、订单无法提交等提示。
系统繁忙,无法登录是不少朋友在网络订票中遇到的难题。
因工作关系,家住郑州的吴先生常年奔波在河南四川之间,元旦,他通过网络订票系统订一张由郑州前往四川绵阳的火车票。“有时候就卡在那里不动,票数也在不停地变,我一天登录了好几次订了五六回才订到。”
“春运购票高峰还没来,系统就已经这么不靠谱了。”不少旅客担心网购系统崩溃,一些旅客建议,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可以考虑多设些服务站点,让一些大的门户网站、网购网站分担数据流量。
相较于传统的购票方式,电话购票和网络购票无疑具有更大优势。预售时间比窗口、代售点早,不用排队,票务信息一目了然。据北京铁路局介绍,通过电话订票、网络购票的旅客,已占到购票比例的30%以上。目前,网络购票每日达12万张,电话订票每日在8万张。而网络购票注册用户已达到800万人。
但是,在稳定性及安全性上,新的购票方式也面临重重考验。不少网友反映登录“12306”网站很困难,有网友在微博上留言:“账户已经注册好了,但是无法购票。”
还有旅客反映出现车票没订上,钱却被扣了的问题。铁路部门解释,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网络购票有一定时限,必须在30分钟内完成,如果超时,票额就会重新返回售票系统,造成票没订上,钱被扣了的现象。
根据人民银行关于银行卡使用的有关规定,银行会在15个工作日内,把钱返还到旅客订票账户上。目前,铁路部门已增加了网络购票的支付时限,尽量减少这种现象。
据中广、《北京晚报》、《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