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国 内 时 评 社 会 国 际 图 片 网 事 娱 乐 体 育 人事任免 世园会 问道楼观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华商网 > 新闻 > 社会
老外出书披露中国人不系安全带等多种开车陋习
http://news.hsw.cn    来源: 都市快报  2012-01-29 20:28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推 荐
女星街头半裸宣传公益
女星街头半裸宣传公益
第13届NRJ音乐颁奖礼
第13届NRJ音乐颁奖礼
·汉代“造”玉凳拍2.2亿 网友指当时未发明凳子
·澳大利亚总理遭土著居民围堵 脱困时跑丢鞋(图)
·广东百余师生每人交千元未能上卫视春晚 学生大哭
·湖北农村小学缺钱缺人 老师称谈论工资时受屈辱
·西藏所有寺庙将实现九有:有4领袖像国旗人民日报
·男子疑妻子出轨在其腹部刺“偷男人的下场”

  文/童蔚

  1月初,新浪中国好书榜2011年度“十大好书”公布,其中有一本畅销书与中国的开车人有关。

  书名《寻路中国》,作者彼得·海斯勒是美国人,当过美国《纽约客》杂志的驻华记者,也是《国家地理》的撰稿人。

  在书中,彼得记录下了自己2001年考取中国驾照后,驾车漫游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其中包括以中国道路为切入点,观察道路设计、开车习惯和交通状况等。

  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细节,在他的笔下显得形象而生动,他提出的一些与开车人有关的问题令人深思。

  驾校学车

  只为应付考试

  彼得曾在丽水的一家驾校观察过驾驶课程。在那1个月里,他记录下教练极为严苛的教学过程,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驾校只教考试要考的项目,实际开车时很重要的一些良好习惯,像系安全带、打转向灯,却几乎不提。再比如,学习用的车道永远都只有那么点长度,路况也远比实际道路简单。

  “这样考出来的新手驾驶员开的车子,也有人敢坐?”彼得感慨。

  【原文选摘】

  ……没人系过安全带。在公安驾校的训练场地里,我也从没看见有人打转向灯。

  接下来的环节是驾驶技术训练,学员们要在障碍车道上练习急转弯,学着将车辆停驻在标线的二十五厘米范围内。最具挑战性的驾驶技术科目是“单边桥”行驶……我问唐教练,为什么单边桥那么重要。

  “因为很难。”他这样回答我。

  这就是中国的驾校课程里隐含的哲学命题:如果某样东西从技术的角度看起来特别有难度,那么它必定就是有用的。

  【网友评论】

  扯淡的幸福:没错,现在的驾校就是应试教育,催生的是“马路杀手”。

  东篱采菊:驾校学的一些东西,在实际上路时用处不大。拿到驾照后,基本得从头来过,请陪驾练车。

  驾驶陋习

  怎么走路就怎么开车

  “需要点冒险精神”,这是彼得在中国城区开了一段时间车子后所做出的评价。

  让他有此感慨的原因:新驾驶员辈出,机动车辆猛增,可城市道路基础建设却跟不上,有些规划甚至不合理。导致的结果便是道路拥堵,交通秩序混乱。

  【原文选摘】

  很多驾驶员使用道路的方式直接沿用行人使用道路的方式——人们怎么走路,就怎么开车。他们喜欢扎堆前行,只要有可能,总是紧紧跟在别的车辆后面。他们不大使用转向灯。相反,喜欢依赖汽车之间的身体语言:如果一辆车贴着左侧行驶,那么你可以推测得出,它即将进行左转弯。此外,他们还擅长于即兴发挥。他们可以把人行道作为超车道使用,如果能够快那么一点点的话,他们可以在环岛交叉路口逆向行驶。如果在高速公路上开过了出口,他们会直接开到路肩上,往后倒,然后立马右转下道。每当交通拥堵时,他们喜欢从边上挤过去……驶近收费站时,驾驶员们喜欢在最后一刻变换车道,因此事故频发。驾驶员们很少查看后视镜。挡风玻璃上的雨刮器则被视为妨碍视线,车灯亦然。

  【网友评论】

  tail:哎哟,还真是把开车人的陋习都给概括了。中国人脸红啊。

  果小七:作者说的开车陋习,都是我最最讨厌的。

  开车鸣笛

  车主泄愤的主要途径

  在中国,虽然许多城市禁止开车鸣喇叭,可彼得却在多种场合下目睹了喇叭“奏鸣曲”。他甚至还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鸣喇叭已成为中国车主开车途中表达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的一种重要途径,似乎还夹带着泄愤的功能。

  【原文选摘】

  在中国的汽车上,喇叭从本质上说具有神经学的意义——它负责传导驾驶员的本能反应……简单的喇叭声,至少能够表达十种不同的东西。一下短促的“哔”声,用以引起注意。连续两声“哔—哔”表示愤怒。如果是一阵特别悠长的“哔——”声,那代表着驾驶员遇到交通拥堵了,他已经没有边缝可钻,正巴不得路上所有的人和车统统消失。如果有“哔————”声回应,说明他们动弹不得。另有一种略带口吃的“—哔—……—哔—”声,代表着驾驶员除了痛苦就再无别的感觉。还有一种事后才摁一下的“——哔”声,这一般是新手们的做法,他们通常反应迟缓,还没来得及摁喇叭,刚出现的状况就已自行化解。

  【网友评论】

  月黑风高:有些车主按喇叭可能是出于好心想提醒行人或其他车辆,但有些车主估计是有“路怒症”倾向了。

  小鸭妈妈:喇叭不是发泄工具,最讨厌后面的车主瞎摁喇叭。他越摁,我越慌,发动越慢。

  喝酒开车

  总有拒绝不了的饭局敬酒

  最令彼得无法理解的是中国的酒桌文化。一旦上了桌,不喝酒便难以下台,即便你再三表示自己开了车。

  劝酒的说辞也是形形色色,有些听上去还挺有意思:酒杯已经满上,不能不喝;就喝一杯,车可以慢慢开;20年的驾龄,还怕撞车吗,喝;美国也靠右行驶,在中国开车就不会不习惯,喝酒不影响……

  【原文选摘】

  好几个官员陪我就餐,他们要了白酒。争先恐后地,他们举起手中的酒杯。

  “对不起,我今天只喝茶。”我告诉他们,“我下午要开车,所以不能喝白酒。”

  “啤酒呢?”

  正是这个问题,在驾驶员试题里显得有些诡异:

  212题 行车前,驾驶员:

  (A) 可以少量饮酒。 (B) 不能喝酒。 (C) 可以喝啤酒,但不能喝别的酒类。

  “啤酒也不能喝,”我说,“如果开车,我就什么酒也不能喝。”

  “你可以喝一点点嘛!”

  “抱歉,我真不能喝。”

  “肯定要喝,就喝一两杯。”

  说到中国的喝酒开车,婚宴是最难纠缠的,其次是葬礼……在美国,只要说一声“我要开车”就够了——说了之后,就算完事了。

  【网友评论】

  雪清扬:醉驾入刑以后,这种劝酒风貌似好了很多吧。

  henry:开车谁劝酒,就绝交。

编辑:张丹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